央行重启逆周期因子,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
8月24日晚间,央行发文称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陆续主动调整了“逆周期系数”,截至发稿时,绝大多数中间价报价行已经对“逆周期系数”进行了调整。消息公布后,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上破6.80关口,日内涨逾900点。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8月24日调升343BP,降幅为8月3日以来最大,央行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对外公布“逆周期因子”的回归,可以缓解外汇市场顺周期行为,稳定市场预期。“逆周期因子”是推动2017年人民币汇率走强的一个重要功臣,如今再度被启用,后续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从原来的20%降至为零,如果报道属实并且相关政策在近期落地,则会带来如下影响:
第一,缓解银行资本金不足的压力,推动信用扩张。
第二,提升了地方债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
第三,有利于推进地方债置换进程。这一轮为期三年的地方债置换工作将于8月底完成,据媒体报道,一轮由多部门参与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摸底排查正式启动,重点针对地方棚改、PPP等重大项目负债、资金流情况等,新一轮地方债置换可能开启。如果地方债风险权重下降为零,商业银行对地方债配置意愿有望提升,地方债务置换进程和力度有望加快。
上周央行在没有MLF到期的情况下,开展149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为8月以来央行第二次向市场投放MLF。央行在7月以来投放MLF的规模多于逆回购,体现了“缩短放长”的思路,有利于稳定“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预期。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自7月以来显著下降,部分品种在8月上旬创下新低,央行连续19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货币市场利率在创新低后出现反弹,由于短期利率低于MLF利率,央行减少短期资金投放,意味着资金面可能难以回到8月上旬的极度宽松。另一方面,8-9月地方专项债放量会导致资金面有所收紧,因此央行加大中长期资金投放力度叠加月末财政支出,以此来保持资金面相对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