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人民币呈现出“先升后贬”的走势。4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结束了前期的强势升值趋势进入贬值通道。人民币的不断走弱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国际上不乏看空人民币的声音。但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仍具稳定基础,短期可控,长期汇率稳定仍取决于经济下行、市场风险、贸易摩擦的进展等因素。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主要受双方物价水平、利率水平、经济增长、市场供求、政策调整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六个因素的相对变化影响。目前中国经济仍保持相对高速增长。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绝对值回升至均值,7月份外汇储备小幅增加,这些因素为人民币维稳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政策调整因素方面,近期汇率走势可依政策分为几个阶段。
一是自由落体阶段(6月中旬-7月2日)。这一阶段央行未就外汇政策做大的调整。其逻辑依据在于贸易战大背景下,人民币一定程度上的贬值或有助于推动出口,助力经济增长。
二是人民币汇率维持稳定阶段(7月3日起)。人民币经过前期贬值或有助于推动出口。但人民币对美汇率是国民财富第一道堤坝,在人民币国际化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人民币币值仍需保持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一届金融委首次会议等重大会议多次提到将维持汇率稳定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汇率稳定也作为“六个稳”中“稳预期”的一部分内容被提及。在上述背景下,7月3日起,汇率走势进入了央行采取多种调控手段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动作还可依据央行所采取的措施量级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预期管理。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就是管理层通过对政策工具的界定、对政策调整时机所应具备条件的解释,以及定期举行会议并公布纪要等,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被预见,以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公众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6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快速贬值,贬值幅度超过美元指数的升值幅度。6月14日至7月3日,短短14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从6.4贬值至6.7,贬值幅度达到4.7%。7月3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先后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发表看法,表示央行将继续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有信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两位行长力挺起到了干预市场预期的效果,当日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截至7月3日晚间,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再度收复6.65关口,日内振幅超800点。从央行7月3日进行预期管理的汇率点位可以看出,6.7的汇率水平达到了央行进行预期管理的心理点位。
二是交易管理。交易管理是指央行从微观角度干预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以影响人民币汇率。央行交易管理动作的汇率点位反映了央行密切关注的关键汇率关口。8月15日夜间,在岸和离岸的人民币汇率快速下探。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95关口,跌超500点,单日跌幅近0.8%。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报6.9350,较上一交易日夜盘跌514基点。次日,央行进行政策干预,禁止各银行通过同业往来账户向境外存放或拆放人民币资金,收紧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增加做空人民币成本。可见,6.95关口已经超过了央行进行交易管理的目标点位。
三是规则管理。规则管理是指央行通过改变市场规则影响人民币汇率。8月3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322元人民币兑1美元,贬值380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盘中跌破6.89,刷新2017年5月份以来新低。当日,央行宣布自8月6日起,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此举提高了投资者购汇成本,有助于抑制利用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汇率价差进行套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汇率波动的作用。
8月24日晚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绝大多数中间价报价行已经对“逆周期系数”进行了调整,预计未来“逆周期因子”会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发挥积极作用。“逆周期因子”重启后,人民币中间价两日累计涨幅已达658基点。28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052,较上一交易日大幅上调456点,这一涨幅也创14个月来新高。
经过央行调控,当前人民币汇率已回归央行汇率心理目标区间。8月29日离岸人民币汇率收于6.8195,在岸人民币汇率收于6.8218。
针对上述央行调控汇率的动作,国际上一些反对声音认为中国操纵汇率。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操纵汇率是在IMF规则特定语境下的定义,不等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调整汇率。汇率操纵国是指一个国家人为地操控汇率,使它显得相对地低,令其出口价看似便宜,或会引起进口贸易伙伴批评它为汇率操纵国。而我国央行近期的动作是防止人民币不合理贬值,和这一定义中的方向相反,自然也就不属于操纵汇率的范畴。
综上,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短期内稳定可控。但汇率的持续稳定仍取决于经济下行压力、贸易战、股市债市动荡等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作者系民生加银资管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