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断拓宽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渠道。“城中村”综合整治后,可统筹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定向分配给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这是记者日前从市住建局给市人大代表的建议答复中获悉的。
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市,深圳的户籍人口仅400万左右,比例严重倒挂。“广大非深户人员为深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能否将他们也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今年市两会期间10多名人大代表联合提交建议。
市住建局在建议答复中表示,此前深圳市住房保障范围为户籍住房困难家庭和非户籍住房困难人才家庭,未将量大面广的非户籍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不过,今年情况将会改变。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市民住有所居,深圳市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新政策将进一步完善深圳市住房保障范围,明确将安排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房源,面向符合条件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相关行业人员、先进制造业职工等群体供应。这意味着,更多非深户务工人员将可申请保障房。
根据前不久公开征求意见的深圳市住房制度改革相关意见,到2035年,深圳将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作为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如何拓宽住房供应渠道成为亟须破解的难题。
市人大代表建议,可探索将“城中村”纳入保障性住房。根据深圳市规土委调研数据显示,深圳城中村用地总规模约320平方公里,约占深圳土地总面积的1/6。
这个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同。市住建局表示,目前深圳市正在制定城中村总体纲要和分类更新整治的配套政策,并启动实施城中村综合治理三年计划,探索综合整治新模式。
根据计划,深圳市将大力整治“脏乱差”问题,消除消防安全隐患,新建升级城中村、出租屋门禁视频系统,推进城中村物业管理全覆盖,优化出租屋和人口管理服务,提升居住品质。
与此同时,深圳市正在拓宽住房保障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建设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城中村”综合整治后,可统筹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定向分配给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
根据建议答复,深圳市住房保障制度还更加灵活多样。比如,探索建立住房租赁券制度。住房租赁券是在原有保障房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模式,向特定人群发放住房租赁券并凭券抵扣租金,可以利用社会出租房资源,灵活解决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