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相比乡村文学的繁荣,城市文学创作严重不足

2018-09-07 05:48  文汇报

面对巨变中的城市,文学应该怎么做?日前在上海举行的多个文学论坛上,作家评论家们对文学与城市的关系展开了各种角度的深入探讨。学者罗岗、毛尖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别提出,当下城市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分支,但它正面临严重的瓶颈——“城市书写缺少力作”。他们认为,当文学介入城市生活,其是否具有提炼生活的能力,并给出文学方式的透视和分析,才是城市文学发展的关键。

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缺乏触及灵魂的深度

目前在文学领域,现代化进程里的城市故事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表达。在一部分文学评论家看来,相对于乡村文学的持续兴盛,中国当代文学中城市题材书写,因为没有触及灵魂的深度而显得比较弱势。从历届的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出,只有王安忆的 《长恨歌》、金宇澄的 《繁花》等少数几部长篇小说属于城市题材。

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尽管巴尔扎克、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家所处的时代并不是其国家工业化的顶峰时期,但他们都选择将城市作为写作的重心,相比之下,中国城市题材文学却远不如农村题材来得繁荣;另一方面,诸如郭敬明等都市小说写作者对城市体现出一种 “充满了感情的热爱”,这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杰出作家对城市的表达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面对这一话题时直言,相比乡村文学的繁荣,我们的城市文学的不足,主要是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把握能力的欠缺。施战军说,近来一批新生代作家对城市的书写,尽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但作品对城市的描摹也几乎停留在一种状态或一种情绪式的堆砌,缺乏对城市人精神世界的穿透性认知与把握。

评论家认为,城市文学的式微,与中国长期以来乡土中国的文化基因有关。中国主流文坛的大部分作家最切实的经验均来自乡土,这也决定了中国文学最成熟、最成功的部分便是乡土文学。比如,作家贾平凹几十年来的创作一直坚持以书写乡土中国来记录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老家商州棣花村。他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农民们的迷茫和追问。诺奖获得者莫言跟贾平凹一样,大部分作品离不开他的家乡高密。余华几部最出名的小说,写的都是乡土中国,一旦写到城市里来,便被认为是他最不成功的作品。

力作缺席,恰恰给当代作家提供了创造的可能性

然而,有学者直言,这几年,中国发生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文学上怎么写城市就成了一件很大的事情。现在有人热衷贬低文艺青年,某种程度上“文艺青年”几乎成为了被群嘲的对象。但恰恰是这部分人,他们是城市人里特别有活力的群体,也是值得学术研究和文学关注的对象。

“城市现代性精神的形象化方面还没有真正的长篇力作,恰恰给现时代的作家们提供了创造的可能性。”在施战军看来,对城市精神和城市人精神具有穿透力的把握,是目前文学创作的疑难所在,也是目标所在。

对于当下城市题材写作的一大弊病:退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和情感生活中,退回到自我的精神心理世界的自我陶醉中“螺蛳壳里做道场”。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此类写作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光影,但与大时代的城市精神与灵魂书写是隔绝的。文学是否具有超越新闻报道的能力,是否具有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才是城市文学发展的关键。罗岗提出,当文学介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和新闻报道平行时,文学能不能完成超越,能不能够把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关切的话题以文学方式进行透视和分析,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

责任编辑:黄采萧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