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中小银行的“菜”,今年似乎也成了股份行的“心头好”。
9月11日,中信银行发行300亿元二级资本债。这是今年第三家通过二级资本债“输血”的股份行,而去年全年仅1家。
资本承压之际,银行正密集通过IPO、定增、优先股、可转债等资本工具补充资本金,不过目前还未见创新资本工具。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银行业分析师许文兵告诉上证报记者,传统资本工具的空间本身较大,用创新工具的必要性还不是很迫切。
二级资本债成主力
受年底监管达标要求、表外融资需求回表等影响,多家银行资本金消耗过快,资本充足率下降。这在近期披露的半年报中已初现端倪。
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分析报告》测算,若上市银行仅通过未分配利润补充资本,2018年将产生较大的资本缺口。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年初至今,银行铆足劲运用多个外源性资本工具补充资本。
据Wind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平安、浦发等5家上市银行有1585亿元可转债待发;工行、兴业等3家银行今年计划发行及获准发行的优先股合计为1350亿元。
从融资方式上看,银行主要以发行二级资本债为主。据Wind统计,今年约有35家银行(包括未上市银行)发行了1904亿元二级资本债,且还有212亿元待发,二者相加的数值已逼近去年上市银行全年发行规模——去年累计发行二级资本债2320亿元。与此同时,发债融资成本高于去年,发行利率介于4.45%和6.29%之间,而去年最高发行利率不超过5%。
这一融资工具原本是中小型银行的常用方式,今年也成为不少股份行的选择。目前已有中信、浦发、浙商三家股份行加入发行队伍,分别发行300亿元、200亿元、150亿元。
“银行面临资本困境,但是现在资本市场环境不太好,大多还是用债务型工具来补充资本。”许文兵表示。
对于能够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融资方式——定增,仅农行年初1000亿元定增方案实施成功,南京银行30亿元定增计划意外被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