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甘肃广河脱贫样本助两岸记者解码大陆精准扶贫

2018-09-19 08:46  新华网   刘斐

新华社兰州9月18日电 走进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红星村幼儿园,红、黄、蓝、紫四色塑胶短跑道夺目而入,旁边的教室里传来稚嫩的儿歌声,伴有欢快的钢琴声。

领唱的老师马永婷专业学习幼教,因家乡在此,当县教育局为该园选派教师时,就选择了回来代课。

2016年,台资企业顶新集团下属顶新公益基金会捐资60万元(人民币,下同)、县政府配套31万元建设了这所村级幼儿园,并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17平方米的幼儿园最多能容纳150名学生。

广河县教育局局长马武新表示,红星村幼儿园的建成,解决了全村多年来幼儿上学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广大台资企业对公益事业的热心,是对“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积极践行。

据悉,台资企业在广河县捐助建设的幼儿园有7所。

自17日起,由两岸暨香港10余家媒体20多位记者组成的“海峡两岸记者精准扶贫联合采访团”,在3天时间内走访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探访大陆精准扶贫工作实效。

“幼儿教育的改善更多是扶贫带来的红利。”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陈学风说,他十分关注电商脱贫、产业扶贫相关内容,因为这涉及脱贫的方法与源头。

采访团一行首站广河县,农业人口占83.8%,少数民族人口占98%,目前尚有贫困人口3.2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5.13%。

国台办派驻广河县挂职红星村第一书记的常超认为,当前村里的扶贫思路是想办法给予老百姓一定的产业“造血”功能。通过对贫困户养殖、种植及外出务工等增收渠道的奖补,调动其积极性,助力其精准脱贫。

他举例说,第一书记抓党建促扶贫,与当地干部一起广泛动员并协调资源支持村民发挥传统优势,扩大牛羊养殖规模,增强大家参与的获得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本村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

边说边走,就来到了村民马二不都家的羊棚。采访团成员们迫不及待地举起相机、摄像机,把话筒围到了马二不都面前,在一片“咩咩”羊叫声中,向这位刚养了一年多牛羊就实现了脱贫的回族汉子抛出一个个问题。

马二不都说,自己过去在青海格尔木打工,收入不稳定。2016年村里动员搞养殖,还给了5万元无息产业贷款,自己就想试试。

如今,这个一家四口人的顶梁柱已经让全家年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3头牛、100多只羊使这个家庭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今年政府又给了6000元扶持资金。”自称“不愁吃、不愁穿”的马二不都憨笑着说。

第一次在大陆就扶贫主题进行采访的台湾《联合报》记者陈言乔觉得,这里的村民生活看起来还不错。他说,现在台湾大多养殖户转做集观光休闲与种养殖一体的家庭农场,收入会更高。大陆未来也可以走这条路,由脱贫走向致富。

对广河县来说,如何实现整县脱贫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广河县找到了电商扶贫这条路,在电商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上下功夫,采取“前店后厂带贫困户”的模式,探索电商扶贫加工车间。

在广河县电商创业孵化园内的甘肃聚鼎工贸有限公司装配车间,25岁的残疾人士马海岩正忙着给一条条圣诞灯收线,四周还有大约40个工人在从事收线和绞线工作,其中大多数是妇女。

这个为台资企业提供来料加工的车间里十分安静,与隔壁加工羊皮衣物及缝制民族帽冠的车间,形成强烈对比。

“工作轻松,收入也稳定。”马海岩说,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里,自己大概能做45件,差不多一月收入1800元以上。

目前,圣诞灯加工的扶贫车间已推广到村里,许多贫困户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国台办派驻广河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李杨介绍说,目前,全县设立电商扶贫车间14个,带动2000多名劳动力从事小型加工,其中贫困户1500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电商创业孵化园中,“后厂”带动就业,“前店”则积极把当地产品通过网络销往更远更广的地方去。

随处可见的“决战双十一”标语围绕下,村民马润莲通过阿里巴巴的客服软件给咨询的客户发送消息。已经在此运营个人网店半年多的马润莲,经营约十种产品,每月能收到几百单生意。

广河县商务局局长马俊祥说,2015年开始,县里的电商销售额已超过实体店,今年线上销售额有望达到1.5亿元。

通过参访,台湾记者们纷纷对大陆的精准扶贫思路与方法“点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台湾三立电视台记者任以芳说,这不仅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还让过去守在家中的妇女有了工作,更因为“家门口就业”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避免了乡村空心化。此外,把初级产品加工后利用多种渠道销售,也是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方式。

责任编辑:袁上草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