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同传复调I:上墙落地艺术展将在西雨艺术空间开幕

2018-09-28 21:00  收藏投资导刊

  前  言

“同传复调I:上墙落地”艺术展可以说是在“同传复语”展览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作为同传系列展的组成部分,“同传复调”亦是再次强调着“同传”的适用与释意性,即“‘同传’可以是一种工具与功能;可以是一种空间与体量;可以是一种次元结构下的艺术秩序;亦可以是一种精神表达与人文传递”。相信,作为“同传复语”展的“姐妹篇”,这些将在同一空间中的不同时间点散发出相似的适用。

▲郭景涵《置换:佛像》 装置雕塑   56×24×31cm  2003年 

▲郭景涵《置换:杜尚的泉》装置雕塑   28×52×40cm   2005年 

除去以上“同传”表意的类等同性之外,两者在时间阶段上也有着核心的不同之处!与“复语”相比,“复调I”的参展者为4位河南的50后、60后艺术家,在年龄上不同于70后、80后的本土艺术家,但又和他们构成一种联结关系。就“复调”而言,年龄联结的大体建立也是进行视觉图像联结的基础,而这也是产出艺术本土代际影响力的先决条件。此回展览所邀请的4位艺术家,梁越、郭景涵、李晓鲁、郭锐均为上个世纪80年代河南当代艺术的践行者。他们从河南走出,求学于国内的美术学院,并在拓展中国艺术展览和美术院校机制的时代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与社会介入当中!而后历经了90年代、新世纪、直至今日。可以说,他们为河南的当代艺术场域发生留下了可贵的一笔。另外,从学院背景上,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梁越、郭景涵为1986年广州美院毕业,李晓鲁、郭锐于1984年、1988年先后毕业于浙江美院(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现了当时乃至今日河南当代艺术参与者的人群与动力来源,即美院与索求艺术自由之精神。此外,“复调I”重在尝试以今天的艺术认识、艺术手段来重新调查与发现中原当代艺术奠基者们以往和如今的艺术创作与研究内容,并期望在他们的作品上找到且呈现出不同历史时间节点上的先锋性与实验性艺术创作内容。这也正是将“复调I”指向“上墙落地”的原因之所在!

▲李晓鲁《8341》 摄影  150×73cm  2003年

▲李晓鲁《多彩的尼罗河》摄影 120x80cm

进一步而言,“上墙落地”指向的是站在历史时间维度上敢于打破艺术常规俗套,直面艺术发问精神及其背后的手段、媒介、创作、展览方式与艺术传播体系的行为与方式。在此系统中,艺术创作是基础也是核心,是部分也是整体。当然,这也对艺术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偏向独立完成性的绘画,而是面向多种媒介,多道程序,甚至要考虑到作品的人群互动、空间呈现与艺术传播等方面。这也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如何完成一件艺术品?”,“何为艺术?”,“艺术是否终结?”等问题。这也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的,“没有大写的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s as Art.There are only artists.)随着时间的进程,艺术是在不断变化的,而驱使它变化的正是不同区域的先锋艺术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现象可能消逝,也可能因为受用而成为经典,但我们都应当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理解它们背后的“上墙落地”的方式与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墙面、洞窟的展示关系的确立;壁塑与壁画、浮雕及墙壁的联系;古希腊人像柱的产生、确立与发展。油画从木板媒介到亚麻布之类的应用及所成图像内容的变迁;唐宋时期裁屏还面的作品呈现方式的转化与观看方式的逐步养成。

▲梁越《沉默》墙面丙烯    2018年 

▲梁越《危险·禁止》   影像  2分15秒  2018年   

19世纪末以来,原有文人艺术土壤的逐渐消逝,西方艺术展现、艺术概念对原有主流卷轴,文人绘画阅览、呈现方式进入冲击与颠覆期。与此相伴,19世纪的考古和寻宝热的兴盛,王园箓对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对敦煌艺术流入世界的作用等方面,再次给予了当时主流艺术方式的打破。可以说这种受到外力艺术作用的促使与原有艺术内容的激活的双重作用是“制造”20世纪艺术“多混期”的主要原因。这种艺术的多混与矛盾现象穿过中国的近现代时期后,直至艺术发展到当代艺术语境中,使得我们对这种展览、观阅方式可以进行实验与探讨。

最后,“同传复调I:上墙落地”艺术展还期望从艺术创作与展览、展后宣传与传播、批评介入与表达等方面析出不同时期区域性艺术创作的面孔与态度,从而直射出今日艺术创作与视觉经验的养成元素!这也是将关联性较强的线性艺术文本植入展厅,获得激活与重放,进而再次步入公众视野的一种艺术表达诉求。

原志阳 2018年9月19日写于郑州

▲郭锐《黎明前的一天》雕塑 50x50x120cm  2015年

▲郭锐《山谷里仰望星空》雕塑 35x45x115cm  2013年 

关于作者

原志阳,2008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毕业,青年批评家、策展人。2007年开始介入当代艺术的展览策划与艺术批评工作,近十多年来策划了“同传复调I:上墙落地” 艺术展,“同传复语”当代青年艺术展,“选修II: 绘·制作的艺术”,“遥望那边”艺术展,“艺术郑州发芽儿计划第二回:巴洛克的春天”,“旋构塔•青年艺术试验场”,“艺术郑州发芽儿计划第一回:异象”,“ZYART”中国青年艺术家网展,“选修I:互动·看图习像”, “ONE AND ONE:LANGUAGE”时代青年艺术家第一回展,“I → i”艺术展,“异视”当代绘画五人展,“个体叙事”艺术展等诸多大型学术展览,并统筹了2010年“楼上的青年—中国青年批评家提名展”。此外,先后在《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馆》、《美术报》、《批评家》、《美术》、《东方艺术•财经》此类专业报刊与杂志上发表了《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收藏的恐慌,如何克服?》、《何为美术馆?谁之美术馆?》、《金融危机后的画廊新特性》、《也谈批评》、《批评家的批评法》等几十篇文章。

责任编辑:徐可芒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