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泰隆银行精耕小微企业 客户经理拿着PAD走向田间地头

2018-10-10 09:30  上海证券报   张艳芬

地处浙江中部沿海的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在这里,小微企业遍地开花,焕发出勃勃生机。发轫于这片热土的几十家上市公司,也多是从小微企业起家并不断壮大,在资本市场讲述着“麻雀变凤凰”的励志故事。

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地区商业银行二十多年来对于如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孜孜以求的探索。

资金是决定小微企业能否焕发生命力的“血液”。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专门以“麦克米轮缺口”为之命名。上证报近期走访的浙江泰隆银行,正在对“麦克米轮缺口”作出中国式解答。

突围之路:于细微处“专营”小微

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近些年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从鼓励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到央行的定向降准、MPA考核等措施,鼓励金融服务小微企业。

传统贷款模式中,小微企业因规模小、缺乏抵押物等特点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而根植于台州、专注于小微企业服务的浙江泰隆银行,充分利用错位竞争优势,把目标客户锁定在小微企业身上。数据显示,该行今年7月末各项贷款中500万元以下的客户数占比高达99.85%。

“贷款难究竟‘难’在哪里,我们认为来源于信息不对称、担保难、银行本身的商业可持续问题。”泰隆银行副行长金学良说,该行依托根植地方的地缘优势以及与小微企业密切联系的亲缘关系,避开与大银行的正面竞争,把目标客户锁定在众多有强烈信贷需求、而得不到较多关注和服务的小微客户上,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党建+金融”普惠模式。

所谓“党建+金融”普惠新模式,即该行规划出一个个社区“责任田”,党支部、支行的全部活动和服务在“社区”内开展,派出1000多名“红色信贷员”进驻农村,分片包干,并授予他们相应的信贷审批权限,可以对低保户等有信贷需求的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利率优惠,在农村地区推广“Pad金融移动服务站”,开辟了金融业务下沉式普惠金融局面。

300多家网点,其中90%都分布在农村和社区,覆盖了1600多个乡镇,泰隆银行一方面下沉机构,另一方面将小微客群进一步细化为“小”与“微”。

陈彩萍是泰隆银行天台支行一名模范信贷员。她每周花三到四天往返于天台县城和三州乡的田间地头,拜访茶园、果园里的种植户,了解养殖户们的金融需求。

“我们的客户经理走到‘小’与‘微’的中间,活跃在田间地头、社区小巷和车间厂房,服务最基层的客户,得到第一手的信息,并总结一线的经验和做法。”据金学良介绍,该行的信贷员都在“跑街”当中成长。

破解之道:人品也可以用来担保

银行审核贷款时,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查看企业财务报表,但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往往不规范。金学良说,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根据小微企业特征,泰隆银行总结出“三品三表”模式,解决小微企业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所谓“三品”,即企业主的人品、产品、抵押品,而“三表”是水表、电表,如果是外贸企业还要看海关报表。

“我是一个残疾人,下岗回家创业,一没资产二没背景,泰隆银行二话不说把20万贷给我,说相信我的人品。”浙江武义一位个体工商户表示。

以“道义担保贷款”为例,该行工作人员介绍,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担保中,注重担保人与借款人的情感约束,弱化对担保人资产实力的要求。通过社区化经营、网格化管理和相对批量化作业,做到对客户情况的知根知底。“通过电表、水表就可以知道企业生产的状况,而海关报表也不可能轻易更改。”

今年7月末,该行100万元以下的贷款客户数占比达到96.53%,全行户均贷款仅28万元,信用和保证类贷款占90%以上,抵质押贷款占比不到10%,不良贷款率为1.25%。

从二十多年前成立时仅有7个人、2间租房、100万元注册资本起家,在以服务小微企业的定位下逐渐发展,截至2018年7月末,泰隆银行总资产已达1511.88亿元。

责任编辑:谢玥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