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12日,公募基金的70只短期债基总规模达7209.12亿元,较年初规模增长93.43%
资本市场风云变幻,公募基金市场又有“老兵返场”。今年以来,随着权益类基金大面积亏损、货币基金收益率不断走低,短期债基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其火热程度并不亚于当前多家基金公司力捧的养老目标基金。
今年以来,不但基金市场上现存的短期债基受到众多资金的追捧,诸多基金公司也在积极申报新的短期债基,新老短期债基的“双丰收”局面也表明基金公司和投资者对该类基金产品的青睐。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10月12日,公募基金市场上现存的70只短期债基的总规模已经达到7209.12亿元,较今年年初的3727.07亿元增长了93.43%,几近翻倍;另外,从证监会公示的基金募集申请情况来看,还有25只短期债基在排队待批,涉及21家基金公司。
权益市场普遍亏损
短期债基获资金青睐
短期债基,也被称做“货币增强型基金”,这类基金以货币增强为主要的投资策略,在配置资产的选择上也以剩余期限不超过3年且具有良好流动性的债券资产为主。短期债基的这种定位,也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的替代品,这也为今年以来短期债基的“走红”埋下了伏笔。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成立于2006年4月份的嘉实超短债是公募市场上第一只短期债基,至今已经运行了12年之久。随后,短期债基并未像想象中那样迎来爆发式的扩张,其业绩表现和规模并不出彩。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17年年初,公募基金市场的委外业务兴起,短期债基能够更好地承接机构客户的需求,其规模也开始迅速扩张。
特别是在今年以来,监管层对货币基金的态度“严”字当头、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不断走低、货币基金规模不再计入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短期理财债基由于具备“类货币基金”的属性,其业绩保持稳定、规模迅速扩张。甚至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短期债基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各基金公司“冲规模”的工具。
时隔十余年后,在其他公募基金产品的“衬托”下,短期债基悄然走红,在今年以来也实现了业绩和规模的双丰收。《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12日,公募基金市场上共有短期债基70只(A/B/C类合并统计,下同),其总规模已经达到7209.12亿元,较今年年初的3727.07亿元增长了93.43%,几近翻倍。
公募基金市场上各类基金的业绩却令人“不忍直视”。《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前三个季度,2096只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8.41%,近八成的权益基金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亏损;货币基金收益率不断走低,余额宝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经由年初时的4.4%到近期跌破了3%。反观短期债基,今年前三个季度,剔除年内新成立的次新基金外,70只中短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4.25%。
短期债基突然受到青睐的原因也十分明了。《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获悉,今年以来短期债基规模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其相对于货币基金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短期债基几乎具备货币基金的一切优势,而今年以来货币基金受制于强监管、货币边际宽松的影响,其收益率连续下滑,使得中短期债基具备很大的优势。
短期债基受追捧
基金公司密集申报
不仅市场上现存的短期债基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多家基金公司也在今年以来申报该类基金产品,进一步完善其债基基金的产品线。《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下半年以来,宝盈基金、广发基金等21家基金公司陆续申报了25只短债基金,目前正在证监会的审核流程中,短期债券基在公募基金市场上热度仍居高不下。
银行销售渠道也传来喜讯。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从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处了解到,由于短期债基近期波动小、收益率高,在银行销售渠道受到众多投资者的关注,“我们也在近期申报了一只短期债基,现在股票市场的环境不是特别理想,想必在这只债基正式发行后会卖得不错,”该公司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道。
今年7月份,监管部门向基金公司下发《关于规范理财债券基金业务的通知》,规模超7000亿元的短期债基也面临着转型。《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按照新的整改要求,短期理财债基面临着两个转型的选择,分别为固定组合类理财债券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券基金。其中,规定固定组合类理财债券基金需采用买入持有到期策略,可以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而短期理财债券基金则应采用市值法估值。
《证券日报》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处了解到,监管层对于短期理财债基的整改思路与资管新规是一致的,主要目的还是打破刚兑、控制风险。自2017年以来,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债基等产品的规模迅速扩张,流动性风险也随之进一步增大。
有债券基金的基金经理此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期债基在经历过此次整改后,在运营上势必会更加注意合规性和风险控制,尤其是对于采用了市值法的短期债基,其净值波动会更加直接体现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这对各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