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拍场升级2.0 :概念拍卖怎么玩?

2018-10-18 13:29  收藏投资导刊   大媛


当大家还在盘算今年秋拍会推出怎样的西方艺术品;当观念摄影还仅仅像蜻蜓点水般短暂出现在国内艺术品拍卖战场上;甚至当装置艺术作品都还是拍卖场上的“尝鲜品”的时候,香港苏富比本季拍卖突然宣布将推出一件观念作品,并将以概念拍卖的形式来完成。虽然这件拍品的估价不高,但足以“浇灭”大家对艺术市场的骄傲心态——在国人还不清楚观念艺术究竟是什么的时候,这件观念艺术作品怎么拍?能拍的出去么?

《徐震超市》是什么?

8月底,香港苏富比官方宣布,将在9月30日的秋拍夜场中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的同名品牌作品《徐震超市》。这不仅意味着,香港苏富比在尝试了数年装置作品拍卖之后,再次剑走偏锋推出观念作品,更意味着这是亚洲地区首次正式推出的概念拍卖。

徐震在艺术圈绝对算得上是一位聪明的艺术家。1998年的上海街头,在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大喊一声,路人各种惊讶错愕的表情被徐震捕捉收集,成了他作品的素材,徐震也因此走进来国际艺术舞台。此后的很多作品都带有类似的和参与者的互动性,甚至可以被称作“戏虐性”,即将上拍的这件拍品也是如此。

这件作品最早出现在2007年的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上,随后巡回世界各地展出,最初的作品名字叫做《香格纳超市》。这个无论从规模,还是店内外设计或陈设都和普通便利店没有什么差别的中国超市吸引了不少人关注,唯一不同的是,当你拿起一件商品的时候,总会有一种不真实感——生产批次和封口并无异样,货品的重力却似乎被“夺走”了。直到你付完款并收到一张写有“此超市是一个艺术项目,其中售卖的所以商品都是空的”的结账小票时才恍然大悟。

在被使用了一段时间《香格纳超市》之后,这件看似诡异的观念作品最终还是打上了徐震同名品牌标签,改名为《徐震超市》,于2016年再次出现在上海市长宁区的愚园路上,并在两年后走上了艺术品拍卖的舞台。

观念艺术是什么?

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人对观念艺术毫无概念。人们很难想象这怎么会是一件艺术品,正如大家曾经对杜尚把搬进展厅的那个小便池称作是一件叫作《泉》的艺术品一样,让大家摸不着头脑。但艺术史上普遍认为,这位法国艺术家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和他的现成艺术是观念艺术的铺垫,为其提供了最为典型的观念艺术作品。这件名为《泉》的作品既不是艺术家杜尚自己创作的,也不属于惯常所见的艺术品,更甚至它不包含任何艺术的“意图”,也完全不具备手工价值——它何以称作一件艺术品?可这恰恰就是杜尚想说明的:“艺术”究竟是什么?杜尚在质疑的是“艺术”这一整体观念。这也是观念艺术的核心逻辑。

▲马赛尔·杜桑《喷泉》,创作于1917年

观念艺术认为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非有形的实物(比如我们常见的绘画和雕塑),作品最终的实物形象出自艺术家的思想。这种艺术导致用观念取代实物,也即是摆脱物质的艺术品。

观念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首次出现且被命名,除了杜尚,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最为典型,也同时是观念艺术的先驱。他创作于1965年的《一把和三把椅子》非常清晰地说明了观念艺术的逻辑。

▲约瑟夫·科苏斯 《一把椅子和三把椅子》

其中一把是椅子的实物,一把是这张椅子等比例放大的照片,还“一把”是词典里对“椅子”这个词语的说明。实际上这是三种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究竟谁才是那把“真实”的椅子?实物的椅子就一定比另外二者更接近“真实“的世界么?

徐震《徐震超市》也是如此,超市里的商品在被掏空之后是否就不是这些商品了?《徐震超市》被当作概念拍卖,买家只能获得徐震亲笔签名的作品授权书不也正强调的是摆脱物质后的艺术么?

谁在为观念艺术作品买单?

可并非人人都愿意为这种不像艺术品或者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作品买单。

艺术品拍卖历史上最著名的观念艺术品拍卖属于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他在1961年将自己的粪便装进了90个罐头里面并将其密封。

不仅每个罐头都被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亲自签上大名,而且还给每一个罐头都正式地打上了独一无二的编号,一切都和一件从超级工厂出来的产品一样正式且看上去专业无比。更甚至,他还毫不掩饰地给这些作品直接命名为“100%纯艺术家的粪便”。

这些罐头中的每一个都装有30克皮耶罗·曼佐尼的大便。2005年,编号57的“100%纯艺术家的粪便”罐头在拍卖场上成功易手,成交价约合人民币120多万元。2007年,编号18的“100%纯艺术家的粪便”又在意大利米兰苏富比拍卖中以12.4万欧元成交,折合人民币超过150万元。

▲曼佐尼,《100%纯艺术家粪便》,1961年

事实上,在观念艺术兴起之时,就有藏家尝试将它们以各种方式买下来。上世纪70年代,Vogel夫妇就花了250 美元买下了3封通知。这3封通知来自纽约艺术家Robert Barry的作品 《关闭的画廊》。艺术家命3位画廊主在展览期间将画廊关闭,于是寄给他们通知:画廊将于展览期间关闭(During the exhibition the gallery will be closed.)

更有甚者,因为购买了一件叫作《空无一物》的作品,所以不得不亲自飞到巴黎,煞有介事地将“空无一物”从艺术家手里接过来,以证明收藏家向这位艺术家买了这件作品,而这件作品买的几乎就是空气。

而在国内的一次小规模拍卖会中,也曾今试水过千奇百怪的观念艺术作品。

2013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拍卖双年展中,艺术家吴高中现场放的屁拍了700元;卜云军和胡伊萍现场组织的笑拍了3000元;王思顺将一张尚未进行创作的空白画布送拍,最后6200元落槌;艺术家展望送拍了一张和我们平常所见的一百元人民币毫无差别的钞票,最终以1.5万元成交……

《徐震超市》是否能卖掉?

可这并不代表观念艺术收藏是一件已经在市场上被普及的事情,即便放在博物馆来看,观念艺术品的件数也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即将上拍的《徐震超市》能否顺利成交才是艺术市场真正关注的话题。

在香港苏富比的公开宣传中,声称《徐震超市》将于9月30日的“当代艺术夜场”上拍,估价为90万至150万港元。成功于拍卖上竟得《徐震超市》的买家,将获得由徐震签署的证书,授予重建及实施《徐震超市》的专有权。并强调“此艺术项目只有一版,独一无二。”这意味着,竟得这件拍品的买家能获得的只是一张作品概念的授权证书,如果想要展示《徐震超市》这件作品,还需要斥资进行超市搭建——这又将是一笔不菲的价格。如果这件拍品顺利成交,买家的行为看似更像是赞助了一件艺术作品而非买回家“收藏”。其一,虽然拍得作品后是否展出随买家意愿,但如果不“行使”授权书的权利,这件拍品买回去的意义不大,更像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广告效应。其二,一旦“行使”了授权书的权利,将《徐震超市》进行展示就不得不再次出一笔昂贵的作品搭建费,这本身就很像是艺术作品赞助商需要去做的事情。

而实际上,《徐震超市》作品背后述说的意义却不如将这件作品进行上拍这么“高明”和“富有创意”,对比一件作品可知。

美国艺术家杜安·汉森(Duane Hanson)在1970年的时候用超写实技法创作了一件名为《主妇与采购车》的雕塑作品。岛子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作品背后暗含的意义:“当消费主义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体性格,物质和产品的真实性就不得不是它自身的符号标记,消费的逻辑最终被生产者和复制者定义为符号的操纵。人们消费的不是某些商品,而是符号化的商品,乃至对商品所产生的眩晕。是商品在消费人,而不是相反。因此,不能被命名的物与人都是‘可怕的’,是无法进入传播,流通和广告社会的,无产阶级在此变为无名阶级的能指系统(注:能指和所指是语言学上的一对概念,能指意为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等,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本身)。视觉符号的殖民化与全球范围内商品殖民化的同一现实,成为后现代空间的结构性要素。

▲杜安·汉森 美国 《主妇与采购车》 1970年

这么看来,徐震的《徐震超市》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是这件在他还未出生时就出现了的作品的另一种形式的翻版。

可即便如此,这件作品最终会被成功易手的呼声还是相当高。

艺术家徐震本身一直以来在国内外艺术界的活跃让他早就变成了一个艺术标签,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一个“徐震品牌”,正如这次授权证书的签名,也是由“品牌徐震(徐震®)”这个身份来完成,而并非用的是艺术家徐震这个身份。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对艺术及艺术家的关系进行了解构:实际上,并没有艺术这种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而已。

此外,这次推出这件拍品的苏富比亚洲区当代艺术部主管寺濑由纪在策划组织另类拍卖专场的能力,市场有目共睹。她曾经在东京摩根斯坦利工作,2011年加入苏富比之后,策划了多场“白手套”拍卖,并在与日本潮流教父和亚洲人气偶像及藏家T.O.P合作的专场拍卖中取得远远超过预期的成绩,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寺濑由纪主策划的夜场拍卖中,这种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往往可能变成出其不意的致胜招。何况,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近几年重要当代艺术夜场中的比例逐渐减少,出现任何一件不同于以往的拍品都可能会获得比平常更多的关注。

【结语】突然想到另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个将自己粪便做成罐头并销售的作品实际上是对艺术市场媚俗化的一次滑稽的嘲讽,最后的成功售出则代表艺术市场对这场滑稽表演的肯定。《徐震超市》的概念拍卖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么?似乎,我们可以用更开放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作品的拍卖。又或者,像《徐震超市》购物袋上调侃的那样,我们需要这些商品,来“填补空虚的每一天”。

责任编辑:徐可芒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