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有效期三年。这是人民币国际化漫长进程中,向前迈进的又一步。
回溯这一进程,2009年是值得铭记的历史节点,称之为“发源点”亦不为过。无论是当下暖意融融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双边本币互换,还是前两年的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都于2009年开始萌芽。
站在十年这个时点上,人民币国际化正呈现出新的特征,人民币跨境证券投资明显上升。未来伴随着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增强,过去未充分展现的投融资货币功能将得以发挥,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有望持续增长。
过去十年,人民币国际化硕果累累
人民币国际化有多重衡量维度,最为直观的是人民币跨境收付。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刚刚在广东省播下种子;2018年前9月,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已经超过2.6万亿元。
与我国发生人民币跨境收付业务的国家和地区也在不断增加。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与我国发生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国家和地区达242个,发生业务的企业超过34.9万家,银行超过386家。
所有衡量维度中,最具标志意义的是人民币纳入SDR。2009年,时任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刊发署名文章,提出SDR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投下一颗问路之石;2018年,人民币已经稳居SDR篮子货币权重第三位,探出一条国际化之路。
不仅是公开信息,商业银行的相关调研也证明,这十年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步。2017年中行就人民币国际使用调研了全球3134家企业和118家金融机构,建行也对境内外企业人民币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2009年,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使用几乎空白,而到2016年,人民币已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与票据等国际金融人民币计价交易的综合占比上升势头非常明显。61%的受访境外机构已开始使用人民币,且未来有望提升人民币使用比例,53%的境外主体使用最为频繁的产品是人民币跨境收付。
“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是人民币国际化最基础、最重要的动力。”由人民银行编写的《2018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总结道。
政策也在不断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不断优化,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成为越来越多的货币当局的选择。据IMF统计,截至2017年末,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报送国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1226亿美元,较2016年末增加318.03亿美元,增长35%。据不完全统计,已有6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下个十年,跨境金融交易可望发力
过去十年,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已得到多数境外主体认可,但其投融资货币功能仍未充分发挥。从去年开始,这个情况有所改善,人民币跨境证券投资持续上升。
数据显示,2017年证券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由2016年净流出转为净流入,证券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9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9%。
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境内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不断扩大。权威数据显示,从境外主体投资境内股票市场通道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渠道持有股票市值存量最大,沪股通、深股通渠道对增量贡献最大。
而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2018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展望,境外主体参与我国金融市场将更加便利,人民币跨境金融交易有望持续增长,人民币投融资货币功能将不断深化。
市场主体也有着同样的期盼。上述两家银行的调研显示,境外各类主体对拓展人民币市场深度和广度,拓展可投资标的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在目前已有的QFII、RQFII、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直接入市等多种投资渠道之外,继续扩大境内外互联互通。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在国际会议上指明了下一步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易纲指出:“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我认为这应当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进程。我们不会出台特殊的政策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市场主体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自由选择他们最想持有的货币。”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从中长期看,人民币全球地位的进一步夯实将依赖于自身“锚”属性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有望在汇率内生稳定性增强的前提下再度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