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8年中,资本市场已出现重要股东股权质押等问题,到10月19日国家经济与监管高层集体喊话释放护盘政策前,又演变为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正是这些疯狂减持获利的“肇事者”,在2015年中股市异常剧烈波动时,让广大中小股东加杠杆接盘进而损失惨重。2015年之后为了保护中小股东,包括定增融资与并购重组等在内,诸多限制大股东等重要股东减持套现的相关政策频频出台、步步加码,最后使得上市公司定增受阻、重要股东减持受阻,导致股权质押融资急增。这又恰逢去杠杆与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叠加,遭遇股市下行又被强平踩踏,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惨不忍睹”。这让我们看到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普通投资者三输的局面。
上市公司不会想到2018年的资本市场会是这样表现,虽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还不大,但股市下跌带来的冲击同样是明显的。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狼狈不堪,一些上市公司重要股东退守到无股不押的局面,风险承受能力异常脆弱。为了渡过难关,甚至开始向资金雄厚的国资出让控股权。于是,聚焦缓解股权质押风险、释放流动性的相关政策再次密集出台,新一轮“救市”的实际行动还在逐渐升级中。
这些政策传导及其后果分析,我们3700多家上市公司有几家在做呢?这却是公司上市之后必须要做的事,即广义的市值管理。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相比,多了许多不确定性。本来,走过28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已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应该走得更稳健一些。但是由于我们新兴加转轨的阶段特征,以及政策市、资金市、消息市等的市场特征,对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市场变得更加难以驾驭了。原本以为经过股权分置改革,2008年我们股市全流通了,成熟市场的更多经验可以为我所用,但当前事实却不尽如人意。从这个角度说,上市公司应尽快建立自己的市值管理部门,聘请专门的市值管理顾问。市值管理顾问如同规模以上企业的法律顾问一样,也应该是上市公司的标配。
2014年5月9日,市值管理被写进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中。源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政策驱动与全流通背景下的利益驱动,市值管理在我国经历了3个阶段,即2014年前的市场自发的理论探索与工具运用阶段;2014年的官方倡导并强化监管阶段;2014年后规范信息披露与探索科学评价阶段。自2017年以来,市值管理的实践开始由国资委系统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充当主角,核心内容是坚持以提升内在价值为核心的市值管理理念,依托上市公司平台整合优质资产,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增加股东回报。
但我国的市值管理实践,也有过关心市值、提升价值、实现价值的经验,也有过断章取义、胡作非为的教训。市值管理曾经风靡一时,也曾经乱象丛生,如今又开始回归正道。实践证明,市值管理只有上升到公司战略,让推动公司发展与回报股东成为自觉,形成追求市值与内在价值的溢价协同,形成好公司与好股票的统一等共识,市值管理才能在战术层面真正起到协同效果。
面对日益复杂的中国特色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聚焦市值增长与市值稳定的市值管理顾问。这个角色的专业性与综合性要求很高,不同于专项咨询、券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职能。市值管理顾问要具备资本与产业联动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高度自觉与技能。研究表明,大股东增持与上市公司回购的效果是相同的,并且其结果并不能简单抵御系统性风险。
“新国九条”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市值管理是项要求很高的系统工程,在缺乏顾问指导的情况下,至今鲜有非常好的案例。可以说,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值规模、不同资本属性的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每家上市公司都要面对的任务。(作者毛勇春系上海社科院市值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融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