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一言难尽“尽职免责”:资金要通畅,先得切实给银行卸担子

2018-11-13 07:55  上海证券报   金嘉捷

“一笔贷款真要对照信贷规则来追查,没有能免责的。”10月23日,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督导组组织的江苏省政府部门座谈会上,一位地方政府官员如此表示。

他的观点立即得到在场一些官员的附议:虽然原银监会2016年发布了“尽职免责”的相关文件,但实际操作很复杂,真要出了风险,被问责的可能性很大。

“是下面执行不给力,还是政策定得不够细、还需改进?”一位督导组成员追问。

坐在他对面的一位金融监管部门官员面露难色:“即便说要‘尽职免责’,万一将来出了风险,‘回头看’追究责任怎么办?”

像这样直白而激烈的对话,在金融委督导组明察暗访的几天里,不时地发生着。

“尽职免责”的问题,只是滞塞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一个痛点。一笔贷款从金融机构“流向”小微企业,要经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等多道程序,环环相扣。一处有梗阻,就会影响叠加传导,导致资金流动不通畅。

上证报记者跟随金融委督导组在江苏省“问诊把脉”,记录下了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中要“闯关”的三重阻隔。

“金主”也缺钱?中小银行手头挺紧

“我们就是为小微企业而生的,也愿意干这个。”薛峰(化名)是一家城商行苏州分行的行长,谈起小微金融滔滔不绝,“这几年我们行的小微客户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在增长。”

小微贷款的快速增长,也使其在资金来源上承受了很大压力。“在政策性资金来源上,我们还是远远不够。”薛峰很无奈。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向实体经济“开闸供水”。除了四次降准释放的数万亿元资金,人民银行今年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共3000亿元,是历年来额度增加最多的一年,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无奈僧多粥少。“今年支小再贷款一共只拿到六七亿元,和全行600多亿元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相比,可谓九牛一毛。而从总行额度分到下面分支机构,更是杯水车薪。”薛峰说。

对于大行拥有的充沛政策性“水源”,薛峰分外“眼红”:“财政存款招标我们参与不了,现在大多数资金还是要依靠理财、同业存单等成本较高的负债来源。”

一直以来,中小银行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降低资金成本的需求也就愈发迫切。“小微企业到线上申贷的通过率很低,所以我们还是靠线下加派人手,‘一户一策’去做,跟踪好贷后服务。”一家城商行无锡分行行长表示。

薛峰认为,作为服务小微的重要生力军,中小银行应得到更多政策性资金来源、财政性存款的支持,才能与大行一同构建起多层次的包容性金融体系。

责任编辑:谢玥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