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融资困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近两个月,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化解企业融资难题。缓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纾困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当前经济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粗略统计,从金融机构到各地政府,当前逾3000亿元的纾困基金正在加速进场。专家表示,这些资金的运作使用应坚持市场化原则,更重要的是,建立民营企业融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政策暖流涌动
针对民企发展困境,中央喊话的层级之高、政策落地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种种迹象显示,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已经成为当前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
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传递出的讯息显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其中针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对有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民营企业,有关方面和地方要抓紧研究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发生企业所有权转移等问题。对地方政府加以引导,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财务救助。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可以自筹资金组建政策性救助基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严格防止违规举债、严格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前提下,帮助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纾困。要高度重视三角债问题,纠正一些政府部门、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以大欺小、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
此前10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则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对此要高度重视,增强预见性,及时采取对策。会议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研究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1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聚焦于缓解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会议指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切实做到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拓宽融资渠道,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解决不愿贷、不敢贷问题。会议还决定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使金融更好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此前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也强调,特别要聚焦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实施好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研究支持民企股权融资等。
11月8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强调,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进一步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推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部委层面,这一工作也成为重中之重。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密集发声并出台相关政策,落实中央的政策要求。对于这些措施的落地情况和效果,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近日还派出督导组,兵分七路,进行实地督导。
社融陷入低谷
在当前民营企业发展转型所遭遇到的困难中,“融资的高山”最为引人关注,由此衍生出了债务违约、股权质押等一系列风险。2018年以来,民企尤其是上市民企股权质押平仓、信用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凸显出当前民企的融资困境。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尤其是上市民企的股权质押平仓事件屡屡发生,且往往会引发个股的踩踏式下跌,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心腹大患”。万和证券研究显示,当前股票质押总体规模达4.61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10.32%,其中场内质押规模为2.10万亿元,占比45.56%。A股拥有未解押股票质押的公司为3542家,占A股总上市公司数量的99.13%。
东吴证券表示,根据交易所披露数据推算,目前场内的存量融资余额已降至1.44万亿元。据其推算,股价下跌导致场内的履约担保率降至历史新低的149%,风险升级。同时融资环境收紧令大股东面临资金压力,预计今年四季度为股权质押到期高峰,估算将到期融资金额约3426亿元,展期面临压力。
从债券市场来看,基本面条件和金融条件的双重收缩已经使得民企成为债务违约高发群体。数据显示,2018年10月债券市场共有7家发行人首次发生违约,均为民营企业。今年下半年以来,违约增多叠加交叉违约条款的触发,民营企业债券违约规模快速上升。
无论是股权质押平仓还是债务违约,均凸显出当前民企面临的融资困境。东北证券研究显示,目前的民企利差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具体来看,其高于2012年4月以来80%以上的时期,仅次于2014年二季度、2016年下半年,与2017年8至10月相当。另一方面,当前民企的盈利能力虽不及2012年,但融资成本却更贵。与此同时,尽管今年社融债券融资较去年大幅改善,但民企债券累计净融资却较去年严重恶化。今年1至8月,民企累计净融资1877亿元、国企累计净融资15541亿元,而去年同期数据是民企4508亿元、国企2142亿元,前年则是民企8696亿元、国企19366亿元。分析表明,当前民企债券融资能力已退化至2012、2013年的水平。
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认为,前三季度,尽管有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增加和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张,但是由于表外融资下降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远抵补不了,从而带来社融规模的大幅下降,这就构成了社融的缺口。前三季度较去年同期表外融资减少近5万亿元,但是贷款和直接融资的增量只有2万亿元,整体社融的“融资缺口”接近3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是主要的受影响主体,因为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大部分流向民营企业。预计2018年前三季度新增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规模仅为2.5万亿至3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