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下的故乡》 [意] 马可·巴尔扎诺 著 陶慧慧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留不下的故乡》是活跃于欧洲文坛的意大利青年作家马可·巴尔扎诺的最新小说,今年甫一出版即杀入久负盛名的斯特雷加文学奖短名单。
小说以一位母亲的口吻,给失踪多年的女儿写信讲述自己的一生:特里纳,一个师范学校毕业的乡村女孩,一个梦想家,因为爱情而甘愿留在故乡,然而她平凡的梦想——用母语教书、相夫教子、终老故土——却在经历故乡归属变更、法西斯战争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地破碎了……
作者用平静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女人平凡而不平淡的一生,并由此折射出一整个时代的困境,即现代性对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小说分三部,大致对应了现代性的三个方面,即民族主义、大规模战争和现代资本主义。意大利《晚邮报》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巴尔扎诺写了一部关于迷失和易逝的小说,讲述了离开还是留下的犹豫,以及两种选择的得与失。”
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或许无关对错却又分外无情。意大利版书封面设计十分简洁:一座一半被淹没在水下的钟楼,配上红色书名Resto qui(我留在此处)形成一种明显的反讽效果。中文版沿用了原版封面,但考虑到中国读者对钟楼建筑不甚熟悉,因此用译名《留不下的故乡》直接点明了原书名的深层意味,即个体对抗社会变迁力量的徒劳,以及其中暗含的逻辑关系:正因为“留不下”,所以“留”才具有意义。明知徒劳还努力留下本身就是主人公夫妇这样的小人物人生的意义,正如主人公的丈夫埃里克毕生所坚信的那样,“那些面对命运之书上已经写好的失败却依然愿意竭尽全力拼搏的人才是勇敢的”。
说到徒劳地对抗虚无,主人公的硬要留下如此,小说家的写作亦如是。再进一步,它也恰如其分地折射出整个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历史就是浩瀚宇宙历史中的沧海一粟,到头来太阳系都会消亡,整个人类文明又能留下什么呢?在看清这样的事实之后,一些个体依然能够克服虚无主义去努力奋斗,或许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正能量”吧。
马可·巴尔扎诺1978年生于米兰,长期在意大利重要的文学和哲学杂志发表文章和评论。201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儿子的儿子》(Il figlio del figlio),获得科拉多•阿尔罗文学奖。他的另一部作品《最后的到达》(L‘ultimo arrivato)于2015年获得康皮耶罗文学奖。
《留不下的故乡》内容简介
当被时代裹挟前行不可避免,我们究竟还能掌握多少命运的主动权?
入围2018斯特雷加奖短名单
一切都被淹没了,只有半座教堂钟楼孤零零地露出水面。水面之下,是曾经的故乡……
特里纳,一个师范学校毕业的乡村女孩,一个梦想家,因为爱情而甘愿留在故乡,然而她平凡的梦想——用母语教书、相夫教子、终老故土——却在经历故乡归属变更、法西斯战争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地破碎了……
作者用平静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女人平凡而不平淡的一生。没有背叛,无关对错,有的只是时代无情的巨轮。如今,故乡的一切安息在无波的水面之下,唯有文字才能留住那些注定留不下的事物。
[作者简介]
马可·巴尔扎诺 | Marco Balzano
意大利作家,1978年生于米兰。
201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儿子的儿子》(Il figlio del figlio),获得科拉多·阿尔罗文学奖。他的另一部作品《最后的到达》(L‘ultimo arrivato)于2015年获得康皮耶罗文学奖。巴尔扎诺长期在意大利重要的文学和哲学杂志发表文章和评论。
巴尔扎诺2018年最新小说《留不下的故乡》(Resto qui)入围意大利最负盛名的斯特雷加文学奖短名单。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悲而不“丧”的时代故事: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时代巨大车轮的碾压下毫无抵御能力,但明知留不下仍要努力留下恰恰是主人公夫妇这样的小人物人生的意义。
⦁女主人公在一生中经历了个人的和时代普遍的痛苦,她既坚强又脆弱,既有自己的思想又为传统所束缚,她的困惑和局限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日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可以说作者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在那个时代真实可信的女性形象,而不是一个扁平化的符号。
[媒体推荐]
巴尔扎诺写了一部关于迷失和易逝的小说,讲述了离开还是留下的犹豫,以及两种选择的得与失。——《晚邮报》
虽然故事发生在过去,谈及的却也是今天的现状——边境,移民,民族冲突…… ——《快报》
文字与文字的力量是这本小说的核心。文字是声音,也是勇气,还是身份、记忆、抵抗与坚韧。——曼佐尼街角书店
特里纳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战士,是一个拥有非凡人性的人。——尤比克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