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2018年10月,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批准设立。
5年来,从1个到12个,从沿海到内陆,从28.78平方公里到120平方公里再到海南全岛,自贸试验区的扩围升级跑出加速度,也跑出广度和深度。
展望未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蹄疾步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努力将其建成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必将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从1个到12个:形成对外开放新“雁阵”
上海浦东,杨高北路。一道“海鸥门”横跨南北,一排鎏金大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见证外高桥保税区的车水马龙。
从诞生之日起,上海自贸试验区28.78平方公里的区域,就承担着为960万平方公里国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探路重任。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后,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696个,吸引合同外资超千亿美元。
新格局,新路径。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探路;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相继挂牌;2016年,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向纵深推进;2018年,海南自贸试验区开启“全域性”探索……
5年来,从沿海到内陆,从北到南,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从“一枝独秀”形成“1+3+7+1”的开放新“雁阵”,构成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发展格局,并与“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协定谈判等区域合作相互配合,助推全面开放新格局。
结合本地特色,各地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改革经验:广东侧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天津探索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福建着眼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辽宁瞄准深化国企改革、加强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浙江探索推动油品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
良好的制度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各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约56万家,外资企业3.2万家,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二的面积,吸收了12%的外资、创造了12%的进出口。
制度创新的苗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先入区、后报关”模式使货物入区时间由原来的30小时缩短到5小时,结转时间由原来的2至3天缩短到1天……在大连,便捷的通关物流成为吸引外企落户的原因之一。
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而是国家的试验田;不做政策优惠的洼地,而做制度创新的高地。5年来,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自贸试验区既扮演了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角色,也发挥了制度创新“苗圃地”的作用。
——不断创新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资管理制度。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出台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5年来,负面清单的长度从最初的190条缩短至45条,外资准入开放度大幅提高。
——不断创新以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挂牌3年的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启动“互联网+易通关”改革,通过自助报关、自助缴税等9项业务创新,平均通关时间减少42.6%、平均通关效率提升80%、“单一窗口”货物申报上线率达100%,实现货物通关的便利化。
——不断创新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一个部门、一颗印章”审批;企业设立“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可以一天办结;3亿美元以下境外投资项目由核准改备案,一天办结。
——不断创新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开放为内容的金融制度。截至2018年5月末,已有56家上海市金融机构提供自由贸易账户相关金融服务,各类主体共开立71720个自由贸易账户,累计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21.71万亿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说,5年来,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领域,自贸试验区形成153项改革试点经验全国推广,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复合型综合改革态势和创新格局。
新起点再出发: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
重庆自贸试验区成立1年多来,成功开立了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迈出构建陆上国际贸易规则的“关键一步”。
重庆市商务委主任、自贸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张智奎说,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将充分发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作用,在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中有新作为。
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建设正以更大步伐,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
上海将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
海南正围绕四大定位,加紧探索全域自贸试验区并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
中国23日发布了53项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举措,推动自贸试验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放眼未来,围绕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目标,自贸试验区建设将为推动形成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写就新篇章。
新起点,新征程,雁阵齐飞,引吭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