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另一个重磅事件的发生,“法国安盛(AXA)将收购安盛天平产险剩余50%股权”的新闻,未能成功抢到昨天保险业的“头条”。
但这没有影响到这家以收购见长的法国保险巨头的雀跃之情。
从最初的“丰泰”到“收购天平50%股权”再到“实现独资”,安盛产险业务在华发展之路复杂又曲折。这也是中国境内产险行业首例“中资”转“合资”再转“独资”的案例。但从外资产险独资牌照这个角度来说,却并非首例。放眼中国境内,目前绝大部分外资产险均以独资形式存在。
根据公告,安盛天平产险的中方股东天茂集团等溢价退出,后者将专心聚焦寿险(国华人寿)。
而拿到独资身份后的安盛,也并非一劳永逸。
如何打破“外资独资产险本土化不足”的难题?如何平衡好母公司集权与本地决策效率的关系?在产险白热化竞争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市场份额、盈利水平上再上台阶?这些或将是安盛管理层亟需思考和作出抉择的话题。
曲折的收购
安盛并不是最早进入中国产险市场的外资,但算得上是历尽艰辛的。
2006年,安盛通过整体收购瑞士丰泰集团,进而收编了1997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丰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2013年,丰泰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完成“分改子”(即分公司改制成为子公司),转制成为安盛全资拥有的在华子公司。
但这显然难以满足以收购见长的安盛的“胃口”。
几乎与成功“分改子”同步宣布的是安盛的收购计划,即耗资39亿元收购天平车险50%股权。为避免“同一股东同时控股两家同类保险公司”,安盛决定将丰泰保险与天平车险合并。天平车险摇身一变,从“民营”翻牌成“合资”,并更名为安盛天平产险。
基于天平车险原先的机构网点布局,这次收购使安盛一跃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外资产险公司。
5年之后,安盛于2018年11月27日宣布:
已与安盛天平产险现有中方股东签订协议,将以46亿元收购安盛天平产险剩余50%股权。其中15亿元的融资将通过安盛天平产险的资本减少来回购现有中方股东的股份。交易完成后,安盛天平产险将完全合并到安盛的财务报表中。
对此,安盛难掩激动之情,在公司新闻通稿中的摘要中直陈三点:
•安盛是第一家拥有中国排名前二十的产险公司100%股权的外资保险公司;
•安盛全面管理安盛天平产险,将提速其在亚洲最大增长市场的战略;
•广阔的全国市场布局、强大的直销能力加上国际品牌的独特组合,将使安盛能够抓住中国产险和健康险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
本土化之忧
通过先参股后100%控股,安盛一跃逆袭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外资独资产险公司。
“在中国境内,外资产险独资牌照并不是新鲜事儿,因为目前绝大多数外资产险都是独资的。但基于天平车险之前的车险保费和机构网点打下的基础,安盛现在是外资产险中的老大了。”一位外资产险在华子公司高管说。
“独资的股权架构,更利于集权与决策,这也是很多外资产险公司在华发展初期就开始坚持的。但拿到独资身份,并不代表就一劳永逸了。”在上述高管看来,外资产险独资公司目前并没有一家做得特别成功的案例,关键在于本土化不足。
比如,本土化经营的核心在于企业文化本土化,但一些外资产险公司只是直接把总部的企业文化翻译成了中文。
又比如,某些外方高管会不自觉地用在海外工作多年形成的思维习惯和经验,来指导中国法人公司的管理和运营,对中方人员并没有实质性的放权和授权。
有外资产险业人士表示,这是直接导致在华外资产险中方人员频繁流动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来说,也影响到了中国法人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灵活性。
“中国保险市场的机会很多,公司制定决策必须要及时,但往往母公司的反应与反馈都比较慢,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变化。安盛独资后,如想在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等方面进一步上一个台阶,管理层理应考虑这些问题。”
事实上,在产险白热化竞争的大环境下,不少外资产险却在思考着“单枪匹马不如强强联手”这一问题。
“最近,安联产险引京东入股的事情,触动到了我们。”一家外资产险公司在华子公司高管对记者说,母公司现在的想法有所松动,考虑到中国车险市场竞争太激烈,要想在创新的非车险市场闯出一番差异化的天地,可能需要“抱大腿”,即在互联网等创新领域里找一个有实力的中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