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华尔街这句名言正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逐步演变为现实,在政策支持、交易所努力推进以及市场机构积极参与下,国内资产证券化(ABS)和结构性融资受到各方高度关注,规模快速增长,创新发展层出不穷。
中央结算公司、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日前联合发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延续扩容势头,前三季度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9月末存量接近2.6万亿元,同比增长54%。在底层资产类型上,应收账款、供应链金融、PPP资产等资产类型的加入,让ABS产品内容越来越丰富。
结构化融资风口
“ABS从业者赶上风口了。与其他信用类融资工具相比,ABS具备盘活基础资产和破产隔离等优势,有利于发行人在获得融资的同时调节资产结构。随着相关监管指引的不断完善,ABS市场将朝着更规范、标准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成为企业常态化的融资工具。”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按照时间顺序,ABS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2004年-2008年是ABS试点阶段。2005年9月,证监会推出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计划,是我国推出的首只企业ABS产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内ABS市场探索也因此停滞。
2011年-2013年是ABS业务重启阶段。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志着在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信贷ABS业务重新启动,进入第二轮试点阶段,试点额度500亿元。
2014年之后,国内ABS迎来高速发展。信贷ABS实施备案制+注册制,发行量大增,企业ABS实施备案制+负面清单管理。这个阶段,ABS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产品供需市场化程度更高,发行人通常从自身的资本、业务额度、融资成本等方面来考虑,投资者也将其当成一种高收益低信用风险弱流动性的产品来看待。产品发行人类别、基础资产、结构设计等方面都逐渐丰富;产品受到市场认可,利率逐渐走低且利率逐渐出现分化。与此同时,产品开始出现评级下调和违约风险,监管对于融资人准入要求更加严格。
从数量上看,ABS产品在2014年呈现井喷之势。Wind数据显示,2014年,企业ABS全年发行规模首次超过100亿元,达到131亿元;信贷ABS从2012年的16亿元发行规模暴涨至2819亿元。2017年,国内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突破万亿元,年末存量超过2万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2万亿元,同比增长40%;9月末存量接近2.6万亿元,同比增长54%。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ABS产品的发行利率则持续下行。2018年以来,宏观环境复杂,违约事件增多,债券市场走势分化加剧。在此背景下,高等级ABS产品的市场吸引力显著提升。根据中央结算公司数据,以5年期AAA级固定利率ABS为例,前三季度收益率累计下行75个基点。
“资产证券化步入常态化发展以来,在盘活存量资产、化解不良风险、助力普惠金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工具。”东方金诚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