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当前也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此,我国应深刻把握经济阶段性发展规律,借鉴国际经验教训,找准自己的增长路径,最大限度发挥潜在优势,实现经济平稳增长,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
一、作为大型经济体,要立足国内市场,坚定不移地推动由外需转向内需、由投资转向消费的战略转型
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总量较大,并且出口替代效应递减时,经济增长应更多依赖于消费内需的拉动,而不是依靠投资—出口的发展方式。
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总量较大,并且出口替代效应递减时,经济增长应更多依赖于消费内需的拉动,而不是依靠投资—出口的发展方式。如果继续依赖投资—出口增长方式,那么经济增长不仅将受制于外部环境,产生较大的波动,而且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也将培育不足,国际竞争力难以得到有效持续提升。
譬如日本通过依靠对外贸易立国,跨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增长仍一直严重依赖外贸,日本经济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从1995年的17.6%,一路下滑至当前的6%左右,国际竞争力弱化。反观经济驱动主要依靠消费内需的美国,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始终保持在20%以上。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较大,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2.74%,上升到当前的近16%,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第二产业产能面临结构性过剩,需要对产业进行深刻调整,大规模基建投资趋于放缓,近年来对外贸易摩擦纷争显著增多。如果此时,经济增长仍然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不仅会继续产生资源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会受制于全球市场波动。
尽管近年来在经济增长中,消费要素拉动的作用不断提升,自2015年以来甚至超过投资、净出口等要素,但是从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情况看,消费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稳定,只是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起主导作用。因此,政策调整应着重在从调节收入分配入手,提升居民收入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重,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真正发挥并稳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促进作用,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由外需转向内需、由投资转向消费的战略转型。
二、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基础性创新,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基金在创新中的作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品质
从历史经验上看,技术引进、改良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问题是无法培育出自主开拓发展的创新机制和能力,一旦技术引进红利消失,对经济后续发展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是致命的。
应该看到,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的排名不断上升,现已跻身到前二十名。以高铁、核电、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端科技产品深受国际市场欢迎。但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仍处于模仿创新、改良型创新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性前沿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及一些事关全局的共性关键技术创新方面还有不少差距,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仍然偏弱。在全球创新企业百强中,鲜有中国因素。世界主要名牌产品、奢侈品牌,绝大部分为发达国家所垄断。“中国标准”的稀缺,与目前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严重不相匹配。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必然受人钳制,一些鲜活的事例也给我国创新发展敲了警钟。
从历史经验看,技术引进、改良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效果明显,但问题是无法培育出自主开拓发展的创新机制和能力。由于缺少原发性、开拓性创新,一旦技术引进红利消失,对经济后续发展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是致命的。而且实践也表明,凡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都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产生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引领作用的高科技产业、高科技公司。
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排名全球第二,经济若要再上台阶,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创造力。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大爆炸的前夜,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催生。由于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庞大的市场和人口规模,引领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国家很有可能就在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经济体中间产生。目前世界互联网巨头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基本上都来自中国和美国。因此,要把握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通过健全和完善市场法制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基金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激发基础创新和原发创新,培育“中国标准”,发挥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