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在由上海证券报社主办的“改革新纪元·践行新发展”2018中国财富管理峰会暨第九届“金理财”奖颁奖典礼上,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作题为《改革开放40年:上海保险业创新发展20年》的主题演讲。
周延礼表示,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是中国对接全球的“桥头堡”。上海经济金融较其他地区开放发达,城市管理智能高效,为保险业改革开放搭建了得天独厚的舞台。当前,上海正从“点”到“面”,积极推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
探索“先行先试”模式 各类创新相继落地
早在2004年,上海市政府就提出建设再保险中心、培育国际保险市场的设想。
2014年11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构建国际领先、辐射全国、繁荣高效、功能齐全的保险市场,提升再保险、航运保险、保险资金运用等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
周延礼指出,上海国际保险中心这一战略品牌正式提出,展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保险板块的宏伟蓝图和画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保险强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
当前,上海设立了上海保险交易所,是全国唯一的保险要素交易市场,为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建设填补了要素空缺;同时,还设立了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行业资金集中运用的枢纽平台。
此外,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保险业持续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经过十几年的精心培育,大量保险机构聚集,上海保险交易所、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保险要素市场落户上海。再保险交易平台等各项交易平台、服务平台逐步搭建完成并开始提供服务,向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保险交易、提供优质高效的国际保险交易服务、最便捷的国际保险支付清算服务的目标不断迈进。
打造“双名牌” 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和风险保障功能
近年来,上海保险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大局、行业转型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
周延礼表示,上海保险业注重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积极应对各类重大灾害事故。
如妥善处理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坍塌事故、积极赔付SK海力士重大火灾事故、积极应对“菲特”超强台风灾害等。
另外,在“8.31翁牌冷库液氨泄漏”“嘉定沼气爆炸”“沪昆高速11车连环相撞”“宝山包装制品仓库火灾”等多起系列重大事故中,上海保险业快速介入,积极赔付,有效发挥了保险业经济补偿的社会功能等等。
同时,上海保险业还做好“经济助推器”,充分发挥保险业风险保障的社会管理功能。
如着力提升保险业在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中的地位作用。扩大上海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实现重点领域融资应保尽保。建立“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预警监测服务平台。截至到2017年末,上海保险业共为80余家“一带一路”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出口信用风险保障,基本实现沿线国家全覆盖。承保“一带一路”出口和投资项目8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4%。为136家企业实现赔前减损1.32亿美元,通过理赔绿色通道、小额案件快处通道解决153宗赔案。
此外,还深化保险与科技融合,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支持上海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为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提供全程风险保障,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推动力度,拓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试点,推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落地。推动科技保险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包括:推出科技履约贷、微贷通、融资租赁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保险、专利保险等享受财政支持的产品系列,形成完善的科技保险保障体系,为科创型企业提供一系列保险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上海保险业实施差异化监管,推动在沪多家银行实现了小额信用贷款的网上借贷业务;定期监测考核和通报辖内银行“两个不低于”目标完成进度,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测指标体系。2018年9月末,上海银行类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6万亿元。上海全辖银行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约95.33%,同比增长5.0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52.83万户,高于同期23.53户。全面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升级,投保对象从最初面向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推广至全市,试点8年累计为上海2443家科技企业提供保障85.07亿元,涉及制造业、电子信息行业、电力燃气能源供应、环保行业等多个领域。
附演讲全文:
改革开放40年:上海保险业创新发展20年
周延礼
(2018年12月13日)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为世界的二大经济体。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保险业也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各门类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自1979年以来,国家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费高速增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保险业改革发展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原保费收入从1979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17年底的3.7万亿元。2018上半年,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7.64万亿元。中国保险业改革创新、砥砺奋进,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国际大港、世界名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是中国对接全球的“桥头堡”。近年来,国家将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试点任务交给上海,探索形成经验后在全国其他地区复制推广,上海承担着探索建立开放性经济新体制的先行先试的重任,上海率先凝聚创新驱动和改革发展的路径。
今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关于上海的三条重要措施: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又被赋予改革创新的新动能。
我1999年底到上海工作,负责筹建原中国保监会第一个派出机构——上海保监办。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亲切关怀下,上海保监办同志们上下集思广益、大胆探索,提出了“保险改革开放先行区、防范风险的示范区和产品开发的试点区”,俗称“三个区”的保险市场发展模式,为上海保险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亲历了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创新和砥砺奋进的20年,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我有幸选取个人工作亲历的过程,从以下四个视角回顾分享20年来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分享上海保险业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
一、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从“点”到“面”,坚定不移地推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
上海经济金融较其他地区开放发达,城市管理智能高效,为保险业改革开放搭建了得天独厚的舞台。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过程,是保险业持续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来自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驱动。
(一)上海保险业发展概况
20年来,保险市场快速发展、机构数量逐年增加、改革创新多点突破,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现已成为中国有代表意义的保险市场,在全球保险界享有美誉度。2017年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保险业排行榜中首次位列第一。
1.保险机构逐年增加。
保险法人机构从1999年的16家发展到2017年底的55家。
到2017年底,上海共有101家保险省级分公司、225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212家保险专业中介分支机构。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外资保险上海代表处,保险机构聚集形成体系,国际化程度全球名列前茅。
2.保险资产和保费规模快速增长。
到2018年上半年,在沪保险法人机构资产合计为2.73万亿元;在上海分支机构的总资产7663.93亿元。
到2017年底,原保费收入从2000年的127.2亿元,猛增为2017年的1587.10亿元。225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资产合计为70.93亿元,占全国保险专业中介资产总数的10.77%。
3.保险业改革创新亮点纷呈。
上海保险业改革创新多点突破,以2017年为例,上海市新颁布的金融创新奖获奖名单中,保险业获奖数量和质量创历史双佳,共有13个项目获得金融创新成果奖,其中,上海保交所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和上海市老年人保通卡项目分别荣获特等奖及一等奖。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C919试飞保险、太保集团家庭人工智能保险顾问“阿尔法保险”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为我国在俄罗斯最大的非能源类投资项目提供海外投资保险等四个案例入选上海自贸区第八批金融创新案例。
4.保险业对外开放捷足先登。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取得伟大成就,上海保险市场也经历了从试点开放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
2017年上海55家保险法人机构中,有外资保险公司28家,数量全国第一。上海保险市场外资保险主体从1992年的1家发展到2017的48家。
上海保险市场外资保费收入从1992年的0元增长到2017年的238.07亿元。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保险业的持续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市场繁荣,转变了国内公司的经营理念。
(二)持续推进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
早在2004年上海市政府就提出建设再保险中心、培育国际保险市场的设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在原中国保监会、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上海保险行业十几年砥砺前行,秉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精神,为建立国际保险中心不懈努力初见成效。
2014年11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体系,构建国际领先、辐射全国、繁荣高效、功能齐全的保险市场,提升再保险、航运保险、保险资金运用等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发展成为国际保险中心”,上海国际保险中心这一战略品牌正式提出,展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保险板块的宏伟蓝图和画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保险强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
十几年保险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培育,为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奠定了坚实基础。
1.设立上海保险交易所。
建设上海保交所,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深化我国保险业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长达12年艰苦探索,于2015年11月得到国务院批准设立。保交所已于2016年6月开业,注册资本22.35亿元,是全国唯一的保险要素交易市场,为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建设填补了要素空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上海保险交易所坚持服务监管、服务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在经营范围内,全面推进保险产品交易平台、国际再保险平台、保险资产管理平台、保险招投标平台、账户系统、结算系统等业务平台建设,推出巨灾保险、税优健康险等产品,保险产品交易规则、保险招投标交易规则发布。日前,全国首个健康保险交易中心也启动建设。
2.设立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1月正式落户上海,是行业资金集中运用的枢纽平台。中保投公司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业务,为实体经济注入长期资金,行业投资平台功能充分显现。到2018年6月底,已累计发行项目9个,签约资产规模1260亿元,提款规模1010.6亿元。
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上海保险业持续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经过十几年的精心培育,大量保险机构聚集,上海保险交易所、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保险要素市场落户上海。再保险交易平台等各项交易平台、服务平台逐步搭建完成并开始提供服务,向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保险交易、提供优质高效的国际保险交易服务、最便捷的国际保险支付清算服务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上海保险业服务创新从“世博会保险”到“进博会保险”,为各类特大型国际展览会提供保险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世界级大港,具备举办各类特大型国际展览会的天然条件。特大型国际展览会具有场馆面积大、数量多,展览期长,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多、参观人数集中等特点,世界级博览会从筹划、筹建、会展到撤展全过程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是一个异常庞大和复杂的风险体。因此,在特大型国际展览会的筹办、组织过程中引入保险机制必不可少,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拟定保险方案,上海保险行业的精英以开放创新的姿态,与国际接轨、充分论证,用集体智慧,给出了上海方案、中国蓝图,为举办特大型国际展览会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在场馆建设阶段的风险评估、在运营阶段的风险排查、在风险发生时的快速处理,在园区现场开展的各类培训,制定了科学严密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方案,展现了上海保险业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一)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上海市委、市政府、原保监会三方共同组成世博保险领导小组,上海金融办、原上海保监局、上海世博局派员组成世博保险工作小组。世博保险工作小组早在2005年就开始谋划设计世博保险方案,经过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论证评估,2007年初形成了规定保险险种方案,并报国务院获批。
2010年上海世博会保险方案包括法定保险、规定保险和商业保险三大类,这三类保险互相衔接、相互补充,构成上海世博会保险的三层架构,主要解决组织者、参展者及各类服务商的人员、财产及展品在建设、运营及撤展期的各类风险保障问题,其中包括世博建设阶段的建筑安装工程保险;所有展馆及展品艺术品等的财产保险;各类工作人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第三者保险保障的责任险;以及延伸至世博园区外13万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和4000台世博出租车等的商业性保险保障,实现了世博会从主办方到参展方,从参观者到志愿者及配套服务提供方风险保障的“全覆盖”。
世博会举办期间,实现承保签单保费共计人民币3.14亿元,累计受理世博赔案1336件。世博保险的全面实施为上海世博会的平稳运行和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当时,我本人也有幸作为世博保险领导小组组长,亲历了这段历史。世博会结束后,我还主编了《百年梦想,共创和谐——上海世博会保险管理与实践纪实》一书,将保险业服务“成功、精彩、难忘”世博会的过程、机制、理念和思考写入该书,使得保险业的集体智慧和精神财富得以用书本进行交流和传承,为以后举办特大型国际展览会保险服务方案的拟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服务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史无前例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是第一次由我国自主举办的特大型以“进口”为主题的国际展览会,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保险方案分为两个部分,保障国家会展中心场馆运营的商业保险方案和保障进博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保险方案。
商业保险方案,包括:进博会举办场馆运营期一揽子保险,总保额174亿元(保险期限2018年2月1日-12月31日),险种包括财产险、机损险、营业中断险、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和职业责任险;场馆功能提升工程及通道改造工程建筑工程一切险及第三者责任险;展品货运险;仓储保险;关税保证保险等等。
支持保险方案,包括:工程险、财产险、责任险、专利执行保险、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网络安全责任保险、活动中断取消保险、关税保证保险等等。
此外,太保产险还为进博会媒体记者及现场客商专属打造了“进博无忧”个人意外险产品等,在展会现场承保及服务,采用现场扫码移动投保以及双语投保界面。上海保险业还将为平台的跨境B2B交易提供进口货运险、信用保证险等保险保障服务,真正助力永不落幕的进博会。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进口为主题,旨在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保险业为国外企业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商品走出去提供的服务及创新做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保险业、上海保险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为保险业服务各类特大型国际博览会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三、上海保险业积极落实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方案,当好新时代保险业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
2013年7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并于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和“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两个方面就保险行业提出了明确的政策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自贸试验区成为保险业改革创新最好的突破口和“试验田”。上海保险业争取原保监会出台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八项意见”和“三项举措”,参与推动出台“金改40条”(2015年10月人民银行牵头原保监会等5个部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 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原上海保监局将“金改40条”涉及保险部分进一步细化为24项具体任务。经过努力,自贸区保险业改革创新取得了以下成效,为全国自贸区建设提供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现代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推动上海保交所成立并开业运行,支持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落户,鼓励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在自贸区内设立,推动航运保险中心在自贸区集聚发展。到2018年第一季度末,上海自贸区共有43家保险法人机构、53家保险省级分公司、71家保险中介机构和32家功能性保险机构,上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具有众多保险机构聚集和保险要素市场运营的城市,基本建成业态最全、功能最齐备、产业链最完善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
(二)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1.国际再保险平台上线。2018年8月8日上海保险交易所国际再保险平台上线,推动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推动再保险业务人民币跨境结算。根据《上海保险交易所接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相关系统的备忘录》,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再保险国际平台,利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依托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为再保险机构的跨境再保险提供便利化安排,助推再保险资金跨境清结算。
3.实施再保险区块链技术应用试验。推动前沿技术和再保险实务融合发展。
4.推动改善再保险经营环境。提出探索建立离岸保险税制建议,推进再保险机构在“营改增”实施后的纳税便利化。到2017年底,上海经营再保分入业务的机构共有27家,其中专业再保险机构5家,经营再保分入业务的保险法人公司22家。在劳合社(中国)平台上开展业务的辛迪加共有32家。
(三)国际航运保险中心地位巩固提升
全国11家专业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和全国唯一一家航运类自保公司——中远海运自保公司设立在上海。深化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上海拥有全国性专业性航运保险协会,目前共49家会员单位合计占全国航运保险市场份额95%以上。上海共有58家财产险公司经营航运保险业务。此外,还有176家保险中介机构和大量航运法律、海损理算机构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基本形成“经营机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完整航运保险产业链。
(四)保险资金运用“枢纽港”功能快速发展
2017年末,注册在上海的7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合计受托资产6.04万亿元,占全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合计受托资产总数的51.59%,保险资金累计投资上海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1633.65亿元。3家在沪养老保险总公司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约3200亿元,占全国保险业总数过半。
(五)深化“放管服”一体化改革,提升保险监管效能和水平。
1.率先简政放权。扩大备案管理改革事项范围,稳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
2.深化功能监管。配合各项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持续推动监管制度建设。
3.提升服务能级。推动成立在沪保险法人机构联合会,支持再保险法人公司和共保体来沪发展,积极推动离岸保险税制改革等。
四、上海保险创新探索“先行先试”模式,积极服务上海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上海保险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大局、行业转型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上海保险业共提供风险保障1158.33万亿元,是同期的3.25倍。重点领域风险保障程度大幅提升,工程险提供风险保障8879.44亿元,同比增长32.21%;企业财产险提供风险保障9.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23%;船舶和货运险提供风险保障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1%;为居民提供健康保障3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34% ;侧重保障养老的年金保险金额达432.5亿元。
(一)率先建立机动车保险和理赔相关系统,充分发挥了保险业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
上海保险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协调行业内外资源,以机动车保险投保、理赔为切入,解决由于各行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社会痛点、难点,积极挖掘保险业服务社会管理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率先建立机动车辆联合信息系统。
由于各保险公司投保人恶意骗保骗赔现象普遍,机动车驾驶员随意违章造成道路拥堵时有发生。对此,原上海保监局与市公安局提出了建设上海市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工作设想,2004年4月,上海市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正式启用,上海市率先实行了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险与机动车违章违规记录和保险理赔记录相结合的费率浮动制度。
后续,平台先后又与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数据交互合作。2014年4月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保信”)承接了上海车险信息平台的运行工作。目前,平台主要服务对象为上海银保监局、公安局、税务局、交通管理局、司法局、民政局等上海市相关政府部门,在沪经营车险业务的38家财产保险公司,22家理赔服务分中心。平台系统功能覆盖了车险业务全流程,为保险公司承保、理赔业务及政府辅助社会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和技术支持。
目前,车险平台已经拓展到全国,年承载投保车辆超过2亿辆,投保查询超过40亿次,签单近4亿件,日均交互量达到3000万次,峰值达到6700万次,平均交互时效在0.13秒以内。
2.合作研发“快处易赔”服务系统。
2016年,原上海保监局、上海市公安局联手指导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研发基于微信平台的“快处易赔”系统,运用互联网+手段,打通公安、各保险机构数据交互,使得上海车险消费者可以利用手机通过7个步骤6分钟自助处理轻微道交事故,快速定责理赔。2016年2月,上海市保险同业公商请中国保信配合做好上海市道路交通事故“快处易赔”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中国保信研发了用于与快处易赔系统对接的查询服务,并提供了事故车辆全国保险数据查询服务。2017年“快处易赔”系统优化升级,日均采集用户使用量千余次,日均采集案件量2600余件,累计处理交通事故95300起,平均事故处理时间6分07秒,有力服务特大型城市道路交通治理,还获得了“上海科技进步奖”。目前,该系统是国内事故处理量最大,功能最完善的行业车险线上快处平台。
(二)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驱动市场主体产品创新动力。
上海自2015年7月1日起实施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现有保险产品管理模式做了重要突破:一是将保险产品的准入由政府备案或审批改为行业协会注册管理。二是首次将产品开发主体拓展至保险公司以外市场主体。三是保险产品费率与语言管理方面更加灵活,支持多语种,实现国际化。
通过航运保险产品注册管理电子平台,实现7*24小时全天候注册。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在放松产品准入事前监管、对标国际惯例、完善航运保险产品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目前,航运保险平台已由上海保险交易所负责运营维护,具体负责航运保险产品、注册保单登记等事宜,到2018年11月底,全国33家经营航运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产品注册数累计5928个,超过注册前五年的合计。
注册制改革,拓展了保险产品开发主体,引导市场形成多层次互补的产品开发体系,激发行业整体活力。注册制改革入选上海自贸区第四批金融创新案例,获评“2015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注册制改革在国际航运保险业界被视作中国保险监管制度一项重要变革,促成上海航运保险协会顺利加入全球最大海上保险组织——国际海上保险联盟(简称“IUMI”)。2016年国务院发布《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在沿江重点城市率先试行推广,上海航运保险市场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
(三)做好“社会稳定器”“经济助推器”,充分发挥保险业保险经济补偿和风险保障等社会管理功能。
1.做好“社会稳定器”,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补偿的社会管理功能。
保险业注重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积极应对各类重大灾害事故。
一是妥善处理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坍塌事故。2003年7月1日,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在建工程发生局部坍塌,事故发生后,保险业在第一时间组织联合理赔小组赴现场查勘定损,并协调理赔事宜,最终赔付5亿元人民币,不但赔偿了四号线在建工程的经济损失,而且通过第三者责任险承担了地面建筑的赔偿责任。
二是积极赔付SK海力士重大火灾事故。2013年9月4日,全球第二大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的无锡生产工厂发生特大火灾,直接导致产能约世界产量1/8的芯片生产线全面停产。接到报案后,保险业第一时间开展查勘,并预赔付3亿美元,确保了当年10月部分设备恢复生产,有效稳定了世界范围芯片和手机价格。此后,陆续开展其他赔付工作,总计赔付9亿美元。
三是积极应对“菲特”超强台风灾害。2013年10月,强台风“菲特”登陆中国,上海、浙江、福建、江苏紧急转移139.8万人,9500余间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灾害发生后,保险业全面动员,开通绿色理赔通道,积极开展赔付工作,总计赔偿约60亿元人民币,对灾后居民财产补偿和企业、农民减损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在“8.31翁牌冷库液氨泄漏”“嘉定沼气爆炸”“沪昆高速11车连环相撞”“宝山包装制品仓库火灾”等多起系列重大事故中,上海保险业快速介入,积极赔付,有效发挥了保险业经济补偿的社会功能等等。
2.做好“经济助推器”,充分发挥保险业风险保障的社会管理功能。
一是着力提升保险业在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中的地位作用。将保险业纳入《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顶层设计,支持保险在“一带一路”风险监测、投融资服务、交流合作和安全保障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扩大上海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实现重点领域融资应保尽保。建立“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预警监测服务平台。到2017年末,上海保险业共为80余家“一带一路”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出口信用风险保障,基本实现沿线国家全覆盖。承保“一带一路”出口和投资项目8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4%。为136家企业实现赔前减损1.32亿美元,通过理赔绿色通道、小额案件快处通道解决153宗赔案。重点项目实现应保尽保,支持“走出去”项目31个、涉及承保金额30.85亿美元。承保丝路基金首个对外投资项目暨中巴经济走廊重点开发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一期保额达16亿美元。创新推出“一带一路”工程险承保联合体,为中国企业海内外实施重大工程和能源项目提供多款再保险新产品和服务。
二是深化保险与科技融合,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支持上海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为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提供全程风险保障,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推动力度,拓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试点,推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落地。推动科技保险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包括:推出科技履约贷、微贷通、融资租赁责任保险、生物医药保险、专利保险等享受财政支持的产品系列,形成完善的科技保险保障体系,为科创型企业提供一系列保险服务。到2017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累计为上海1406家科技企业的50.37亿元贷款提供融资增信服务;依托专利保险联盟推动开展专利综合保险和专利质押融资保证保险,承保专利数量1728件,提供风险保障累计4700万元,支持专利贷款近1000万元。
三是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服务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继续深化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推动在沪多家银行实现了小额信用贷款的网上借贷业务;定期监测考核和通报辖内银行“两个不低于”目标完成进度,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测指标体系。2018年9月末,上海银行类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6万亿元。上海全辖银行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约95.33%,同比增长5.0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52.83万户,高于同期23.53户。全面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升级,投保对象从最初面向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推广至全市,试点8年累计为上海2443家科技企业提供保障85.07亿元,涉及制造业、电子信息行业、电力燃气能源供应、环保行业等多个领域。
另外,上海保险业在支持深化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改善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里我就不展开了。
今天,我仅选取了四个视角,与大家一起回顾分享自己的体会,寄语上海情结,表达对上海保险业未来发展祝愿、对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满怀期待!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上海保险业在未来发展方面再创佳绩!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助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