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银行理财子公司:隔离20万亿资产风险

2018-12-14 07:5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高改芳

备受市场关注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于12月2日出台。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23家银行公开表示将设立理财子公司。除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连农商行也加入了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的“大军”。

“理财子公司最大的作用是:存量的非保本理财产品会‘平移’至理财子公司,例如A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1万亿元,A银行申请设立理财子公司后,这1万亿元的产品会在理财子公司存续。你们看到的是银行理财子公司要改变资管市场的格局。而我看到的是至少20万亿没有占用银行资本、没有计提风险拨备的资产风险与银行隔离。”一位资深银行界人士赵明(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

让“影子银行”阳光化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指出,影子银行活动的一项监管重点是银行发行或销售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使得银行可以从公众和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并最终支持借款人,而无需消耗自身资本。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增长引发了市场对金融稳定性的担忧,因为这些产品可能成为银行的或有负债,且部分理财产品投资流向房地产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蕴含较高的风险。此外,由于很多投资者为金融机构,这也加大了银行体系的相互关联性。

赵明认为,银行快速扩张的理财业务已经积累了一定风险:银行理财业务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银行没有对理财业务计提风险准备,但银行又对理财产品有隐性担保,实际上是“刚性兑付”的。“所以,成立理财子公司来化解、隔离理财业务的风险是必须要走的一步。”赵明说。

赵明介绍,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母行出资部分直接从母行核心一级资本扣除。子公司成立后,投资者之前在该行购买的非保本理财产品会“平移”至理财子公司存续。当然会遵循法律,让投资者与子公司重新签订理财合同,以及选择继续持有还是赎回。理财子公司以其注册资本为限,对理财产品承担风险,并计提风险拨备。从而使非保本理财产品真正“打破刚兑”。

业内人士称,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的不良率随着信用风险的暴露一直在上升。目前,某大型国有银行理财产品的不良率已经达到了1.6%左右。

“债券违约一直在增加,但银行非保本的理财产品都几乎没有违约的。银行要么用利润填补漏洞,要么发行新产品接续问题产品,但也进一步积累了风险。”某银行资深人士透露。

穆迪研报指出,截至2018年10月,“影子银行”的主要构成包括:委托贷款12.8万亿元,信托贷款8.1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汇票3.8万亿元,理财产品对接资产24.8万亿元(其中银行表外15.8万亿元,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9.0万亿元),财务公司贷款3.2万亿元,民间借贷3.4万亿元。

可见理财产品对接资产是影子银行最大的来源。分析人士指出,国内影子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和银行(同业)负债,资金主要流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行业以及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和股票、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等资产。2015年以来,随着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很多影子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或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通过加杠杆、期限错配、信用下沉进行套利,形成了“同业存单-同业理财-委外投资”套利链条。

2017年11月,包括央行、原银监会、证监会、原保监会和外管局在内的多家监管机构发布了协同监管措施,以降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数据来看,这些措施产生了一定成效。据央行和银保监会的数据,截至2018年6月,银行表外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从2017年底的人民币22.2万亿元降至人民币21.0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理财产品并非保本型产品,但可能成为发行银行的隐性担保。因此,成立理财子公司成了让影子银行阳光化以及真正破除刚性兑付的不二选择。

责任编辑:谢玥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