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基金清盘数量超历年总和 清盘常态化有助优胜劣汰

2018-12-21 08:14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8年,公募基金迎来清盘潮。Wind统计显示,按基金份额合并统计,截至12月19日,今年以来累计清盘基金数量达到378只;2017年全年清盘基金数量仅为103只,2018年基金清盘数量是2017年的3.67倍,更是超过历年清盘基金数量的总和。

业内人士指出,在海外成熟市场,基金清盘是常见现象。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来说,基金清盘并非坏事,未来基金清盘将常态化。

委外撤出推动清盘

委外资金撤出是今年出现基金清盘潮的重要原因。“很多定制基金在机构资金撤出后就没有存续的必要了。这些产品清盘是在严监管环境下的正确应对方案。”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表示。

据记者了解,2017年10月起实施的《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指出,对于基金管理人新设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超过基金总份额50%的,应当采用封闭或定期开放运作方式且定期开放周期不得低于3个月(货币市场基金除外),采用发起式基金形式,且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

“对于存续产品,监管也要求,拟变更为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50%以上份额的,需要参照相关标准,履行产品更新注册等程序。”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这意味着机构资金撤出后,留下了不少失去作用的“壳”。

此外,资管新规也是导致今年一些基金清盘的原因。资管新规中“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公募产品和开放式私募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等要求,意味着分级基金面临清盘或者转型的选择,今年以来分级基金已经开始加速退场。同样,保本基金到期后也要么终止运作要么转型,数目逐步减少。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计有11只保本基金在合同到期后终止运作,清盘的分级基金也达到了6只。

“迷你基金”的成本压力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迷你基金”数量较多,或超期未募基金超过一定比例,将影响公司后继产品申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产品发展部人士就透露,目前监管要求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数量不得超过10只(普通发起式基金、权益类基金暂不纳入计算口径),超期未募基金不得超过2只。当前,在“去库存”压力下,部分基金在帮忙资金撤出后沦为“迷你基金”,这是造成现在基金清盘数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成本核算也是基金公司清盘旗下基金时的考量。业内人士透露,“迷你基金”管理费十分有限,无法覆盖人员工资、后台清算、信息披露等各项费用,如果通过持续营销做大规模,还要面临更大的营销成本,也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因此,清盘成为理性选择。

“清盘背后是效率问题。基金的运营成本是固定的,做‘迷你基金’肯定要亏损。加上之前基金公司为了延续‘迷你基金’,一旦规模不达标将触发清盘,还要支付成本去找资金,更是得不偿失。此外,当前市场环境不好,基金公司盈利下滑,更要求对这类负担成本的基金进行清理。因此,清盘基金无疑是对各方都有利的做法,也算是基金公司内部的产品梳理和优化。”上述基金研究人士表示。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负责人贾志分析,今年市场环境差,很多产品业绩也做不起来,规模又不断被赎回,公司就会主动做清盘处理。在这个大背景下,也有一些产品是由于帮忙资金撤退,造成继续维系下去成本太大,也就考虑清盘了。这与过去一些基金公司盲目设立新基金来冲规模关系比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基金清盘,基金公司已经卸下了“思想包袱”。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说2014年至2015年基金公司还较为担忧基金清盘给公司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的话,如今随着清盘常态化,基金公司更为注重产品线是否符合公司经济利益和战略诉求。

维持行业生态健康

业内人士指出,建立成熟的基金发行和清盘流程,是中国基金业与海外成熟市场接轨的必经之路。以美国为例,有研究指出,美国的基金业是高度市场化的,进入壁垒很低,但长期表现不好的基金也很容易被清盘,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约为5%,投资者利益的维护是美国开放式基金合并或者清盘中制度、程序的核心。可以说,在高度竞争化的美国基金行业,基金清盘司空见惯,也维持了基金业的生态健康。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来说,基金清盘也并非坏事。

展望未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近些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积累了大量同质化产品,远远超过了投资者的需求,现在可谓是清理前几年“发行泡沫”的阶段,清盘或常态化。

另有业内人士分析,分级、保本仍会是清盘的高发区。同时,随着债券行情进入下半场,资金撤出债基的趋势需要进一步观察。此外,由于货币基金集中度的要求,机构资金也频频撤离,货币基金的清盘现象也可能会增多。

责任编辑:梁艳红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