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胶,是一个让两方都很难受的事情,胶树痛苦,胶农辛苦。然而,近些年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让情况变得更糟。胶贱伤农,胶农弃割、弃管甚至砍树改种,威胁胶农生计,影响行业产业发展,胶农与胶树,从“相爱”沦为“相恨”。
如何才能唤起胶农的“爱”,重塑行业良性发展?需要从保障胶农收入这一问题的源头入手,“保险+期货”应运而生。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跟随上期所组织的调研团走访海南多个橡胶产地,了解到天然橡胶“保险+期货”不仅在海南开花结果,对稳定胶农收入、促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更带动有关方面进一步探索金融扶贫模式。
胶树痛苦 胶农辛苦
儋州市那大洛南公路旁,矗立着状如三叶橡胶树的纪念碑。沿着纪念碑往里走,一棵棵周身布满白色疙瘩、青苔和刀痕的老胶树傲然挺立。这里是西联胶园,海南橡胶发祥地之一。在这里,一名身着蓝色制服的女工,向我们一行人展示了割胶流程。
割胶要用胶刀在胶树上开口,让胶乳渗出。女工手里的割胶刀,三棱形,刀锋长十三、四公分,闪闪发光。只见她弯腰、出刀,“唰、唰”几下在胶树上斜划出一条弧线,乳汁般的胶液随即冒出,顺着刀路流淌到胶杯里。这是胶树的白色血液,天然橡胶的原料。
低温高湿环境适宜割胶,胶农一般在凌晨2、3点割胶,持续4小时左右,1人约莫能割10亩地、300多棵胶树。有人统计过,割完这300多棵树,要弯腰起身5000多次。
“通常是两日一刀或者三日一刀。”女工说。按照1年8个月开割期算,倘若天气允许,1棵橡胶树最多要被割120刀;按照10亩胶林算,1个胶农则要弯腰起身大约60万次。
然而,近些年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让情况变得更糟。2011年来,天然橡胶价格一路下行,从接近43000元每吨的高点一路下探至2016年初的10000元每吨,2018年底价格处于大约11000元每吨。
这位女胶工来自海胶集团。在海南810万亩胶林中,海胶集团拥有353万亩,占比超过4成,现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企业。
海胶集团上市后即遇上胶价回调,除在2011年、2012年有一定的盈利之外,近几年一直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就连这样一个大规模、专业化企业,这几年日子也不好过,更不用说民营胶园和普通胶农。
从“相爱”到“相恨”
“目前海南橡胶销售价格已跌破胶厂成本线。”海胶集团金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世海告诉调研团,他长期从事橡胶销售工作,感觉现在行业迎来了“最冷的严冬”。
最受伤最清苦的还是胶农。据了解,加工厂报价会预留出加工利润,收胶点和二盘商收胶也会留出买卖价差,胶农是价格风险的实际承担者。
但反过来,胶农割胶积极性受挫,也会直接影响橡胶产业健康发展。胶树于胶农,就像奶牛于奶农一般,割胶卖胶是主要生计。奶贱伤农,进而引发奶农伤牛的道理,在胶树和胶农这里同样成立。
孙世海称:“现在胶农割一天胶的收入,不及出去打临工。有的地区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生长,胶农就改种菠萝蜜、槟榔等。”
从保亭县保城镇石峒村村民陈英章那里,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因祸得福”的故事:他家原来种有橡胶树1000多株,前些年胶林遭了火灾,损毁300余株,申请改种130多株菠萝蜜。今年,菠萝蜜给他家挣了4万多,剩下的600多株橡胶树收入则不到1万元。
陈英章说,队里橡胶种植率最高时能达到80%,现在老树停割后不少人申请改种菠萝蜜、槟榔。
“现在还在割胶的多是生活困难或劳动力输出困难地区的胶农,日常花销用度都指望卖胶来维持,胶价再贱也只能咬着牙继续割;规模大一些的民营胶园基本已经停割,因为就算把割下来的胶全给工人也不够支付工资。”孙世海告诉调研团。
“能卖多少算多少,家里柴米油盐就指着这个。”58岁符国统是白沙县牙叉镇对俄村二队村民,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上下4代7口人,橡胶是最主要收入来源。据他称,家里开割胶树有550株,2017年天气好,胶价也高一些,收入能在1万元左右,今年雨水多、胶价贱加上修路妨碍割胶,到目前收入也就3、4千元。
我国主要的橡胶种植区域集中在云南和海南,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橡胶种植是大部分胶农的主要经济来源。调研团此次走访的沙百、保亭都是国定贫困县。
地方政府很着急。一则胶价低迷,从业者收入下降,影响生计,影响稳定;二则大量胶农弃管、弃割,胶工弃岗,影响橡胶产量,影响产业发展。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在年初召开的海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儋州市和白沙县代表团均作了支持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建议里都提到“据不完全统计,海南民营胶目前弃割率已达60%,海南每年胶园面积减少10万亩以上,影响产量达5万吨。”
据悉,有的地方政府担心胶农砍树,按树发放补贴,1亩胶园的补贴甚至超过了胶树的产出。然而,直接补贴的做法未必能够刺激胶农割胶,也难以大面积推广,毕竟不是每个地区的财政都负担得起。
金融扶贫雪中送炭
2017年,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支持下,新湖期货携手海南人保在白沙县南开乡开展了国内首单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项目,使该乡978户胶农户均增收500元,惠及贫困户352人。2018年上期所进一步扩大试点,试点项目总计30个,挂钩天然橡胶现货产量约7.7万吨,总扶持金额为6930万元,其中在海南省共开展5个项目,覆盖5个贫困地区。
上期所衍生品部总监祁国中表示,今年30个项目最终都产生了赔付,总计赔付5860余万元,赔付率达84.6%,受益贫困胶农达5.6万余户。其中海南省7个项目产生的实际赔付额为1821万余元,赔付率达84.34%。
2018年是白沙县试点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的第二年。上期所相关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白沙县“保险+期货”试点呈现三大积极变化,一是全面铺开,实现对当地民营胶全覆盖,最终产生赔付1292万余元,有力地支持了白沙县扶贫工作;二是有效带动了政府扶贫资金的参与投入,今年白沙县项目支持总额1500余万元,实际投入1300余万元,其中白沙县政府投入460余万元;三是带动有关方面进一步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白沙县探索实施了橡胶增极收入保险,签订国内首单天然橡胶产业精准扶贫收入型保险。白沙县副县长何方长直言,“受到了金融+保险模式的启发”。
白沙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明干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金融领域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探索将天然橡胶“期货+保险”扶贫项目与扶贫增极收入保险的有机融合,开发更科学有效、更可持续性的扶贫机制,助推橡胶产业振兴和胶农持续增收,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通过这个业务的实践,我们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期货市场扶贫有了抓手,通过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服务三农,服务实体,有着广阔空间。”新湖期货董事长马文胜表示。
据了解,白沙县今年创新出台了橡胶振兴产业十条措施,力争到2020年橡胶年产量达3万吨、户均增收较2017年增长3000-5000元的发展目标。目前该县民营干胶年产量为2万多吨。金融扶贫模式的引入,让这个海南第一、全国第二的橡胶大县更具发展的信心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