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我国首个鲜果类期货品种——苹果期货在郑商所上市,截至目前运行已满“周岁”。《证券日报》记者日前了解到,苹果期货在一年的运行中共成交1.02亿手,日均成交43万手,日均持仓19万手,法人客户数超过5600家,为市场功能有效发挥奠定基础。
业内人士表示,苹果期货运行以来,资本布局产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期货+保险”试点项目也在该品种上正式推出。苹果期货上市后,为苹果产业提供了有效的远期价格指导和风险管理工具,部分企业开始主动利用苹果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管理风险,稳定经营利润。
产业信息不对称有效消除
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核心功能。苹果期货的成功上市,有效地印证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在过去一年中,影响苹果价格的信息充分反应到苹果期货价格上,及时有效地反映了现货市场变化,提升了苹果价格的发现效率和透明度,为产业主体决策提供了依据。
2017年12月22日,苹果期货在郑商所挂牌上市,截至2018年12月底,日均成交43万手,日均持仓19万手,法人客户数超过5600家,为市场功能有效发挥奠定基础。
据了解,苹果产业在以往收购季,由于市场透明度不高,收购价格是在贸易商和果农博弈中逐步形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足。以2017年为例,阴雨天气导致陕西省、山东省主产区苹果减产,但收购价格的高点却未在开秤时出现。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果品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10月10日全国苹果平均收购价格为6.28元/公斤,同比上涨7%,随着采购区域逐步扩大,减产信息不断明晰,收购价格于10月24日达到高点6.76元/公斤,同比上涨24%。该年冻害导致的减产发生后,期货价格开始发挥指导作用,相较以往收购季,2018年各地苹果收购价基本在开秤时就一步到位。数据显示,去年10月10日全国平均收购价格为8.27元/公斤,同比上涨31%,后期出现小幅下滑。
除有效反映市场信息,提高价格发现效率,苹果期货形成的价格风向标还为产业主体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去年8月份,咸阳绿野集团通过关注苹果期货价格,判断2019年苹果可能出现货源紧张,收购价上涨的情况,于是在苹果还未下树时就制定了今年的采购计划,并与果农签订采购合同锁定货源,新产季采购进度、规模得到了保障。
资本力量提升产业活力
据悉,目前我国苹果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资金、人才一直是产业发展瓶颈,融资、融智需求都很难被满足。苹果期货的上市,在苹果产业和资本市场间搭建了桥梁,有利于支持和吸引资金、人才等资源逐步向苹果产业有序流动。
陕西省作为我国苹果产量第一大省,苹果期货上市后,当地苹果产业也获得市场关注。陕西果业局副局长范海龙表示,2018年以来,部分关注期货市场的大宗商品贸易企业甚至开始扩展经营范围,直接参与苹果贸易,有望为当地带来长期稳定的收购资金流。特别是针对苹果贸易企业“集中收购,全年销售,鲜果很难在银行抵押贷款”的特点,中信中证资本、国元投资等投资机构通过开展仓单融资业务,帮助企业解决收果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去年10月份,陕西省白水县盛隆果业有限公司就借助苹果期货仓单融资2000万资金,极大地缓解了收购季资金紧张局面,收购量也从原先预计的4000吨增加到8000吨。该公司总经理侯保智认为,仓单融资相较银行贷款优势十分明显:一是融资成本低,仓单融资成本在年化8%左右,相比银行贷款10%的成本,1000万元资金一年就可以节约成本20万元。二是可以有效利用库存苹果,银行贷款一般需要企业提供机器设备、房产等不动产抵押,而仓单融资则可以有效利用库内苹果,进一步降低了库存成本。三是流程更简便,仓单融资或是仓单回购,一般一周甚至1天至2天就可以完成,可以更有序地安排收购计划或销售计划,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事实上,除了发挥价格风向标功能外,苹果期货还为苹果产业的“保险+期货”提供载体,为探索价格保险及衍生品等更为“宜农”的风险管理工具提供了平台。
2018年1月份,苹果期货上市不久,华信期货就出资约10万元在延长县进行苹果“保险+期货”试点,承保现货规模39.2万斤,最终赔付198352元,每吨理赔1012元,为苹果的“保险+期货”开启了良好开端。与此同时,郑商所将“保险+期货”试点扩大到苹果品种,共有10家期货公司的10个项目获郑商所资金支持,支持资金约1000万,目前已有9个项目顺利出单落地,涉及农户5511户,承保苹果现货2.7万吨。11月中旬,国投安信期货在甘肃宁县、合水县的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已触发赔付条件,涉及331户果农的3000吨苹果,赔付金额共计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