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古都西安:艺术链条的数字化破阵——对话“当代青年艺术家的数字化创新与发展”

2019-01-18 10:33 收藏投资导刊   李坤凝

拥有十三朝古都的西安,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氛围,在现当代又诞生了著名的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等诸多艺术流派,聚集了上万的艺术创作者,艺术活动十分频繁,市场表现活跃。但由于背负了太重的传统包袱,在某种意义上,陕西地区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相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又略显保守。

2019年1月5日,由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陕西西美万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当代青年艺术家的数字化创新与发展”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陕西地区艺术家的创作生态与时代机遇等相关课题进行了研讨,并针对西安艺术市场现状与数字化发展展开分析。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表示,了解青年艺术家如何在当代数字化社会中创新发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有机结合等相关问题是文化和旅游部所属文化企业应当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中数集团坚持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培育新时代业态。数字化艺术的未来在青年艺术家手中,中数集团着眼未来中国艺术的发展趋势,注重传统媒体在新时代的发展,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具有影响力、公信力的展示平台。”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杰致辞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蔺宝钢教授致辞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蔺宝钢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日新月异,陕西省在艺术数字化方面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希望能借此机会与北京专家学者和年轻艺术家一同探讨,使陕西的艺术数字化走在全国前列。

西安传统与当代的碰撞

在这个生活过十三朝帝王将相之地,书画占了艺术品市场的绝对优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的作品近年来越发受到广大藏家的喜爱。感同身受,他分析了西安传统意义上艺术品市场的特点,其中包括西安历经周秦汉唐,历史遗存多,文化传统好;西安地处内陆,艺术品交易活跃,但是市场大部分不能走出地域也没有走向国际;西安地区收藏市场起步早,从明清时代就是收藏热点,现代社会中西安也传袭了收藏习惯,和收藏相关的各类协会不下50家。但西安的藏家一般比较谨慎,大量收购作品的一般都是外地的资本。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犇发言

西安历史遗存丰厚,艺术家多,货源充足,陕西的画院、艺术研究院等机构不下20家。王犇表示在西安大部分艺术家还是深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守株待兔”坐等上门。主动出击式地推广宣传和通过拍卖、经纪人、网络等销售方式通常不被一些艺术家认可,他们认为贵重的东西不会在网上交易。正因如此,大部分艺术家还是专心创作,更关注作品是否能参加全国美展,或者能在市级、省级、国家级艺术馆展出。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武小川主持座谈会

随着艺术市场的多元发展,西安当代艺术活动从被人忽略到渐渐走入公众。西安美术馆于近十年在持续推动西安艺术生态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努力,特别是在鼓励青年艺术家创新上,西安美术馆执行馆长白茜介绍,目前西安美术馆有关青年艺术家的重点项目有三个:第一个项目是“青年艺术家计划”,该项目最初针对本地艺术家,后来发现在艺术媒介丰富的今天,作为美术馆应该更具开放性。随之第二个项目“新一代艺术实践中的影像表达”诞生,探索新一代艺术家在摄影、新媒体等方式上的数字艺术表达,项目强调个体实践性,更具实验性。因为一提到陕西,大家对它的认知还在传统的表达上。虽然西安的新媒体艺术相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对滞后,但这个实验性的项目打开了外界对西安新一代艺术家的认知。第三个项目是“城墙之外”,如果把传统艺术比作“城墙之内”,白茜希望“城墙之外”可以开出当代艺术展览的灿烂之花。西安美术馆引进全球最前沿当代艺术展,推动西安本土当代艺术发展,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陕西省雕塑院副院长马辉发言

▲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辉发言

创新中的西安气质

在西安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支持下,青年艺术家的数字化创作得到发展。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艺术家崔凯敏展示了他采用新媒介创造作品,他认为在今天数字化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现在雕塑创作可以通过数据捕捉动作,生成造型并打印作品,整个过程完全数字化,颠覆了传统雕塑的创作。这种创作形式可以说是数字化1.0版,传统绘画的动态化是数字化创作的2.0版,比如说《清明上河图》的动态生成,而《千里江山图》装置则是数字化3.0版的艺术创作,它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分解,并加入一些当代很有表现力的形式,不再是传统艺术的简单观看,而是加入互动等全方位体验,更好地感受艺术品状态。技术发展到现在,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可以不断探索人的想象力边界。未来艺术家还将持续地经历着技术洗礼,技术会给艺术带来更多的延展。

尽管许多艺术家对线上平台还显迟疑态度,但是依然有一些艺术工作者从传统中裂变,并试水艺术品数字化平台,西安美术学院90后青年策展人杨西便是其中一位。杨西仔细分析了线上模式影响下的艺术机制与艺术创作。他认为现今线上模式有B2C(企业与消费者)、 B2B(企业与企业)、C2C(消费者与消费者)、 C2B(消费者与企业)、O2O(线上与线下结合)五种。目前相关项目区域分布中C 2C和B 2C在拍卖机构占比最高。相对主流的模式大体分为三类:信息平台类、网上画廊类和网上拍卖类。线上艺术品消费者其中参与性消费占70%,以文艺青年、白领、文化行业的从业者为主;引导型消费占25%,中产阶层的家居型消费;主力型消费占5%,职业藏家、机构、艺术品固定消费者,还有占比较少的是明星藏家,行业精英,他们有巨大的流量且能与品牌产生契合的代言者。

▲西安美术馆执行馆长白茜发言

▲西安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杨西发言

杨西认为传统艺术行业机制是艺术家作为产品的创作者通过策展人分流到画廊和美术馆,但美术馆是学术机构,不承担销售的作用,而画廊承担起艺术家的宣传推广和销售任务。在这个机制中,策展人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而线上模式中展览的策划方由艺术家、策展人、画廊的模式变成了内容、用户、平台,完全翻转成了另类角色。这个转变导致支付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支付方式变为快速、虚拟、直接),也导致了整个场景发生了变化,产生了类似于游戏模式的体验。这场游戏中艺术品只是一个道具,消费更多的是微拍群中所需要社交的人际关系和艺术资源的分享。行业基本的角色属性被打磨,艺术家不仅仅要会创作,还要学会生产内容,说白了就是要学会去讲故事,懂得给作品附加新的意义。

用户也从传统的只拥有艺术家的素材,转移到内容的生产上,为的是引流更多的用户进来,得到对艺术家的关注。我们可以发现线上很多平台都是以版画、工艺美术创作、艺术衍生品和小幅的作品交易为主,这就使得线下展览更强调体验型的身体感受。

当代青年艺术家正在经历数字化的时代,在这个创新与发展的时代中,数字化不仅有助于艺术家作品在传播、展示、营销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更有助于青年艺术家的快速学习。《艺术管理》杂志执行主编董峰肯定了西安数字艺术的发展,他谈到西安作为一个有着大量文化遗产的古都,陕西的艺术工作者对陕西文化的发展非常清楚,西安作为文化历史汇报方和被想象方,天然成为外界期待将传统创新的目标。数字媒体的发展使西安的艺术有了新的变化,他们的创作符合外界对西安的想象,建立起了西安的文化概念和西安艺术项目的特点。

▲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艺术家崔凯敏发言

数字化的双刃剑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是大数据时代,特别是移动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覆盖率极高,而大数据分析能够提供更好的价值管理。中国艺术品市场近年来进行了实验性的数据挖掘,但是由于原本就尚不规范的艺术品市场,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系统性,尚存在诸多待解议题。对于这种非标资源的系统认定,其特殊性、复杂性对于公众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障碍,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公众对艺术品的消费。

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时代发展,陕西省雕塑院副院长马辉讲到,传统的雕塑艺术也是数字时代的受益者。传统艺术在数字化的帮助下,既可以通过技术完善艺术,也可以在展示传播上获得提升。但网络的普及便利了信息资源分享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更大难题。许多被发布到网上的原创作品,很容易被人抄袭,而损伤了原创作者的创作动力。尤其是现在有的网络平台本身也会存在问题,无法为艺术家提供保障。

对于西安文化遗产非常关注的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辉认为,曾经西安对于传统文化和建筑遗迹的保护非常不利,现在通过数字化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迹是非常好的方式。但是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创作、传播、使用,通常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这不仅使各类作品之间界限模糊、相互渗透,而且使得的作品复制的容易程度和速度、复制品的质量、处理和修改作品的能力都会大为改观,给侵权行为带来方便。

作为平面艺术创作的青年艺术家孙宏涛则表示,他对数字化的概念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尤其在技术层面并不了解,他认为如何把平面的作品转向立体化、空间化的创作,可能是青年艺术家将要努力的方向。但数字艺术平台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让艺术家深层次地融入进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曾多次参加展览的青年艺术家孙锦谊认为,数字媒体的宣传与美术馆的结合会让展览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只有展览而没有宣传,无法形成社会效应,展览其实是没有效果的。没有人能拒绝数字化的影响,但艺术家要有度地把握和运用数字化技术,如果单纯地运用数字技术,而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和创作的观念,那么作品也是空洞无物的。同时他认为数字网络是每个人都可以运用的东西,而行业还处于比较混乱的时刻,现在的网络推广也是良莠不齐,选择不好会造成反向效应,因此需要一些行业的龙头有组织地去管理和完善艺术品数字化。

王犇也谈到西安艺术家之所以不乐于包装宣传,是因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扰,尤其是社会上有一些不良的商家直接损害到艺术家的声誉和利益。基于以上西安艺术市场特点,艺术平台数字化建设尤其是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国”字号平台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让艺术家回归到创作的本质,不需要在纷繁的艺术市场中分散精力,让好的作品体现出价值。

国字号平台为艺术保驾护航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尽管数字化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困扰,但艺术的创作、交易、展览展示、宣传推广都离不开数字化,亟需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全面的艺术数据库,完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作为中数艺术平台的战略合作方中国财富网中数项目负责人表示,2018年中数艺术平台的成立,为艺术家提供了优质的行业支撑,凭借国字品牌影响力、强大的宣传资源、高端渠道、技术支持、团队服务等多方面的保障,目标就是为广大艺术家提供一个有影响力、有公信力、有受众群的国家级专业美术数字化平台。

收藏投资导刊副总经理苏娟认为,青年艺术家从艺术生涯初期开始,就应该树立作品数据采集整理的理念,并且在规范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一套数字化作品登记管理制度,组成数字信息中心来集中管理著作权是很有必要的。关于艺术品数据体系建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但是又不能回避,只有如此我们未来面对的才会是一个清晰健康的艺术品市场环境。

作为老字号,荣宝斋曾带动了近现代200年的艺术市场发展,其旗下的荣宝斋出版社也在应对数字化的发展,出版社编辑高承勇说互联网数字出版确实影响了纸质图书的消费,但也带来了发展和机遇。他表示中数集团将与荣宝斋联手合作,利用中数集团与荣宝斋的优势资源,将传统媒体与中国数字集团媒体资源充分结合,多样化立体化地为艺术家服务。

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全荃表示,在数字化全面覆盖社会的情况下,不同的城市存在个性也存在共性,不同的城市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相对于有些城市的青年艺术家其生存都成问题来说,西安当地的艺术形态还是比较好的,艺术家更关注的是发展和创新问题。对于青年艺术家的数字化助推,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并且会持续不断地支持青年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

数字科技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行为对未来艺术发展的重大意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武小川总结到,艺术家是艺术活动的真正主体,如何将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有效地向外部输送艺术表达的内在情感和精神,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平台进行传播,将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数字时代,如何应对新兴的科技手段,面对它所带来的挑战,是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们都必须要面对的。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必定带来磨合的阵痛,但艺术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息,创新之路就在脚下。

责任编辑:徐可芒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