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见

连平:央行购买国债不符合法律规定

2019-01-18 08:47 上海证券报   李丹丹

近期市场出现一些对央行购买国债的讨论,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17日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从合理性角度看,央行购买国债的行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从必要性角度看,央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措施,目前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没有必要通过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大规模投放流动性。

连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这是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在厘清央行和财政关系、严肃财政纪律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宏观审慎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性制度保障。可见,如果央行购买国债,这种行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目前国债与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存在比较好的衔接,这主要体现在国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抵押品上面。”连平介绍,当前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MLF、TMLF等工具向银行体系投放流动性,在相关操作中,金融机构需要向央行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其中就包括国债。特别是在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由于对抵押品要求比较高,国债是主要的抵押品种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连平认为,货币政策要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把握好松紧适度的“度”,既要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应与名义GDP增速和物价运行大体匹配;也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不搞“大水漫灌”。央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措施,目前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市场利率包括信贷利率水平逐步下降,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显然没有必要通过央行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大规模投放流动性。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推行了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方式之一是美联储在市场上大量买进国债,甚至是一些公司股票,以这种直接的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对此,连平评价道,从发达国家历史上来看,这也属于较为极端的宏观调控方式,美联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危机爆发时美国金融体系遭受重创,融资功能基本丧失,财政政策空间十分有限,美联储向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可能是当时拯救美国经济走出危机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上运行稳健,可以在央行引导下担当好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职责。”连平表示。而且,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是,中国的财政政策空间依然较大。数据显示,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已由2014年底57.8%的峰值水平降低至2017年底的36.2%。2018年财政存款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增速差朝财政状况进一步改善的方向发展,估计2018年底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将持续回落,政府部门可以适度加杠杆。此外,中国政府可以运用的资产涉及土地、股权等,规模很大,具有很强的调节经济能力。

责任编辑:吴芃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