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焦虑未去,新的又来。
新对手银行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行业寄托极大希望的养老目标基金面市遇冷、小型基金公司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无处突围。
但焦虑也是奋进的动力。
新的一年,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旧的焦虑未去,新的又来。最新最大的焦虑来自新对手银行理财子公司。
目前,公告将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已超过20家。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之下,公募基金将和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短兵相接”,后者在类货基、部分债基投资领域或对公募形成替代;而在中高风险债基、权益投资领域,公募仍有明显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通过FOF、MOM等方式实现资产配置,双方有望形成新的合作关系。
净值化产品将扩容 公募面临业绩竞争压力
2018年,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相继出台,催生出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各具相对优势,两者并非是绝对的竞争关系。
北京一家次新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将会推出大量的产品,和公募的竞争不可避免,他们也和公募一样要采取净值化管理,在收益率上会相互比拼;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公募都有各自的竞争优势,公募在可转债、高收益债等信用下沉和涉及权益的投资领域具备优势,而银行在信贷和实体经济领域的观察更为敏感;此外,银行过去做非标投资较多,公募在净值化领域具有先发优势,资产估值能力也更强,未来不排除两者会进行合作。
“银行资金量较大,投资会以配置为方向,公募基金的产品相对规范透明,可以为银行资产提供基础性配置工具,两者的合作可能会比较多。”上述副总经理说。
北京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认为,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的产品线可能是类似的,但各自拥有比较优势。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渠道和负债端;基金积累了多年的投研能力、信评能力和规范的交易体系,在投研层面形成相对优势。“两者不是必然的竞争关系,长期可能会走向趋同或更激烈的竞争,不过短期来看,问题还不太严重。”
投研能力无法一蹴而就 未来委托理财或成趋势
虽然各有优势,但对于投研能力的培育和构建,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在类货基、部分低风险债基领域替代效应较强外,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投研体系、投资风险偏好、文化、激励机制等方面仍难以与公募基金抗衡。
上述北京债券基金经理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要想建立与公募类似的固收团队,有资金、渠道、客户并不足够,需要一定的投研能力,而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公募基金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运作体系,非银行子公司可比。她以其所在公司固收团队为例介绍,近5年,经过债券牛市的催化,公司固收团队从不到10人发展到70多人,有良好的团队激励机制;在投研、交易、信评以及系统各方面都做了非常大的投入,这些相信初创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很难做到。而且,基金公司投研团队多经历过多轮牛熊周期,投资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也是很大的优势。
北京一位资深金融研究机构专家也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投资上仍会遵循“债券文化”的逻辑,投资集中在类货基、部分低风险债基领域,对于不擅长的中高风险债基和权益投资,银行与其去培育庞大复杂的投资管理能力,不如去培育产品选择评价能力,通过FOF、MOM去实现资产配置。“把30万亿银行理财资金转换为净值化产品非常困难,银行可以信任的产品只有货基、债基等少数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必须借助外力,在资管行业产生信用收缩和货币收缩的过程中,以往是通过委外,未来可能会通过合规的委托理财承接银行资金的合作模式,让公募基金承接银行的配置型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