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

今天起!这个重要品种交易规则有变,5大要点、2大误区需留意

2019-01-21 09:27 证券时报网   胡华雄

沪深交易所近日发布通知,将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时间延长至每个交易日的15:30,该修改后的规则将于1月21日,也就是今天起正式实施。

这意味着在股市交易时间结束后,进行逆回购的投资者能够多交易半个小时“抢红包”,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消息。

1 逆回购交易时间延长半小时,今起实施

沪深交易所近日发布公告称,修订并发布债券交易实施细则,将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时间延长至每个交易日的15:30,值得注意的是,该项规则于1月21日,也就是今天起正式实施。

上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述修改有以下三大好处:

一是有利于扩大和稳定回购资金供给。延长回购交易时间将有利于投资者参与回购市场交易,提升资金供给规模,资金供给方亦将有更多时间进行决策并实施交易,预计流动性供给也将更为平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回购融资资金紧张问题,起到防范回购流动性风险的积极作用。

二是有利于提升市场机构资金管理效能。延长回购交易时间将为回购交易双方提供更充裕的时间窗口并创造更多交易机会,便于融资方统筹安排在各市场的资金需求配比,扩展市场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空间。

三是有利于平抑回购利率大幅波动。延长回购交易时间有助于分散接近收盘时的集中交易压力,平缓资金需求集中度,稳定供求关系的市场预期,促进投资者理性参与回购交易,对抑制收盘前回购利率波动将起到积极作用。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保持现有交易、结算机制不变的基础上,延长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时间将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资金融通撮合机会,提升投资者参与回购市场的积极性,稳定交易所债券回购市场资金供给。对于正回购方,质押券出入库时间延长至15:30,将有利于质押券使用效率的相对提升;对于个人投资者,在现券竞价交易闭市后参与隔夜逆回购,不影响其参与下一个交易日的股票等现券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临近农历新年,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国债逆回购操作窗口。按照以往的情况,部分年份农历新年前夕,国债逆回购利率可能出现飙升的情形。如2017年农历新年前夕的2017年1月25日,上交所一天国债逆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27%。

2 如何操作逆回购,该注意什么?

注意事项一:选择沪市或深市品种

逆回购分“土豪版”和“平民版”:土豪可以选择沪市,10万元起;钱不多的可以选择深市,1000元起。

注意事项二:选择逆回购期限

沪深市场逆回购均有1天、2天、3天、4天、7天、14天、28天、91天、182天9种期限,两市合计18个品种。

注意事项三:如何下单

下单时,直接选择卖出(记住是卖出哦,不是买入),价格可选择即时行情揭示价格。

现在券商的行情软件已比较人性化,能提示当天操作某项品种,将占用资金多少天,相应收获多少天利息。操作逆回购这种东西,自己算还会经常犯迷糊。

注意事项四:何时回款

在委托成交后,根据委托成交时的品种期限,到期自动回款,无需反向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到期当日资金可用但不可取出,如果当日恰好有打新缴款需求,可以在到期当日利用回款进行缴款。

注意事项五:留意计息规则

国债逆回购虽然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但具体操作时,有一些细节需要格外注意,稍不留意,收益可能相差好多倍。

这主要是源于国债逆回购特殊的计息规则。根据目前沪深交易所的规定,国债逆回购的计息天数为资金实际占用天数。而资金实际占用天数为资金首次交收日到资金到期交收日之间的天数(算头不算尾),具体选择几天,建议投资者在下单时直接参考一般行情软件上揭示的资金占用天数,不需要自己算。

根据小编的经验,国债逆回购操作中,投资者通常也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一:不敢“追高”

对于投资者来说,操作国债逆回购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对外借款行为,其收益是逆回购到期后收取的利息,而行情软件上揭示的价格即是当前国债逆回购的年化利率,因此对于资金融出方,也就是操作国债逆回购的投资者来说,行情软件上的价格越高越好,这一点和投资股票不同。

误区二:尾市最后几分钟才下单

国债逆回购通常不存在所谓“最优”下单时段,日内最高收益率可能出现在上午,也有可能出现在下午。但一些投资者可能想守到临近收盘的前几分钟才下单,这种思路可能得不偿失。

根据以往经验,尾盘逆回购收益率会自高点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情形比较多,如今操作时间延长至15:30,预估在临近15:30的前几分钟也有可能出现跳水,不过在规则修改后,是否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观察。

附:当前国债逆回购品种

当前投资者要进行逆回购只能做沪市204***、深1318**的新国债回购,共18个品种。资金出借期较短的投资者可以选择1天~7天较短的品种。

(原标题:今天起!这个重要品种交易规则有变,春节前或迎操作时间窗,5大要点、2大误区需留意)

责任编辑:谢玥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