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本轮信用扩张周期开始退潮,处于融资链条底端的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就自然会经历融资的“严冬季”。金融如何能持续发力,精准性的服务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这个群体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功不可没。金融机构要持之以恒关心和支持他们发展,要在精准服务上下功夫确保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着力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我看来,能否有效执行好落实好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的能力与效果。”春节假期前后,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保持一种高负荷的忙碌状态,节前忙调研,节后结合调研和思考,又该忙2019年全国政协大会的提案了,他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关键是怎么看民营企业多元市场主体的价值贡献,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金融机构按价值贡献来对它们进行持续精准的融资安排,才能实现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初心”。
“近年来,金融监管高度重视和关注金融风险积聚和去杠杆的成效。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好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微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按现有融资条件,大型国有企业的议价能力与民营企业依旧不可同日而语,原因可能是金融机构资金的定价问题,例如保险资金、信托资金和私募基金等的资金价格始终是跟随市场利率变动的,即所谓‘高进高出、低进低出’。未来,金融机构应通过创新业务模式开展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为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全流程的金融服务会逐步解决资金价格阶段性偏高的问题。”周延礼这样说。
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始终是金融服务的核心,而周延礼想强调的,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切记不要对于出现风险的项目急于抽贷,要讲究方式方法:“至少应该先稳住企业,在结构性融资总量上进行研判,同时积极主动去协调企业、政府及其他金融机构,共同解决问题。只要企业不偏离主业,没有坑蒙拐骗,没有转移资产、藏匿资产,而仅仅是受到外部市场影响、产品创新性不足而导致陷入阶段性困境的,金融机构就可以通过提供精准服务,实现纾困解难雪中送炭。当然,这里也需要金融机构开展经常性的深入尽职调查研究,积极协调各方对其进行债务风险化解,取得互利多赢的效果。”
除了不偏心、善救急,周延礼认为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还可以帮上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化建设的忙:“民企中存在着公司治理不规范、‘董事长当家作主’、非理性扩张等问题。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时可以采取‘边服务边完善’方式,帮助民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体系。在融资后对于民企要提供更为严格、精细的金融服务,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从而确保融资项目安全。对民企融资时,金融机构要履职尽责,对于存在道德风险的小部分民营企业,要实行‘一票否决’以儆效尤的风险识别机制。最主要的是要针对民企自身资源弱的特点,金融机构要对企业进行更为精准、更有效、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周延礼表示。
周延礼同时提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是助力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突破口:一是各类平准基金、债券市场融资、并购基金,助力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地方政府合作,成立股权质押救助基金,等等;二是可以针对优质民营龙头企业,根据融资方需求及风控要求,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夹层融资等全景式服务;三是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消费金融服务,创设民营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基金、产业基金,对民营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四是围绕优质家族企业,提供家族信托、产业信托等服务,有效帮助家族财富实现良好代际传承,助力家族企业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