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

央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9-02-15 12:02 经济参考报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日趋完善。《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达20支,规模近300亿元。除资金链外,首批47家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结果已出炉,上海、广东、安徽等十余个省市密集出台“地方版”细则方案,着力从产业链、服务链和人才链上全面解决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问题。

去年6支创业投资子基金设立

伴随旺盛的市场需求和相关政策的完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迅速“扩容”。《经济参考报》记者14日从科技部门获悉,为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2018年度共设立了6支创业投资子基金,分别为白银科键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潍坊中科海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宁波执耳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广东国民凯得科技创业投资企业、北京金科汇晟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和常春藤(常州)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从基金投向来看,上述6支创业投资子基金投资领域大多为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领域;而从规模上看,6支子基金最大的为潍坊中科海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该子基金规模20亿元,最小的常春藤(常州)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也有3.72亿元,6支子基金共计49.67亿元。自此,我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达20支,总规模近300亿元。

“此前很多企业申报比较积极,他们对引导基金的申请条件和对未来投融资的限制政策等比较关注,各地政府主导的引导基金也快速发展。从现在已成立的基金来看,主要集中于各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需求的行业及领域。”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会理事、上海市建纬(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袁毅超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为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引导社会力量和地方政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科技部、财政部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该基金遵循“引导性、间接性、非营利性、市场化”原则。在表现形式上,除设立子基金外,未来还将设置贷款风险补偿和绩效奖励机制。

央地齐发力 高校紧跟进

事实上,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除了国家层面外,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2019年2月12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教育部科技司关于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结果公示的函》,认定依托清华大学等22个中央所属高校的基地、首都师范大学等25个地方高校的基地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据悉,本次基地认定于去年9月开始申报。教育部称,该认定是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体系健全、机制创新、市场导向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

另外,早在2017年,中科院就直接出资,联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设立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该基金以母基金与直投结合的方式,投资具有市场潜力的前沿科技产业化项目。

地方层面,多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启“方便之门”。安徽省出台《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重点在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引进,推进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武汉支持企业开展面向高校院所的技术难题竞标、科技悬赏等“研发众包”;河北省正式启动实施“52111”工程,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协同创新战略定位,探索具有河北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目前我国促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遍地开花”。记者初步统计发现,自去年以来,包括四川、陕西、广东、河南、山东、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成果转化仍需疏通梗阻

从组织创新到制度创新再到模式创新,目前央地密集施策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企业,也为全国解决产学研壁垒难题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事实上,作为目前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需要注重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的协同。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不顺畅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例如,很多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成为科研工作者评职称晋升的阶梯,成果转化问题并未引起足够关注。”有业内专家坦言。

另外,除了主观因素外,破除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梗阻”还存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思路是瞄准商品化,按照量产的目标去做。但目前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仍是我们的研发投入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相结合。”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兴初直言。

在受访的多位专家看来,新的一年,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系列政策“红包”的陆续落地,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梗阻”必将加快破除。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加速从“0”到“1”的技术突破,进而实现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创新之花就能结出丰硕之果。

责任编辑:解欣洁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