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英国央行的说法,若无协议“脱欧”,英国失业率会达到7.5%、通胀率升高至6.5%、房价下跌30%,英镑贬值25%,GDP拉低8个百分点。英国国民收入减少2.61%至3.09%,人均收入减少1700至2010英镑。
在经过了激烈辩论之后,英国议会日前以303票∶258票再度否决首相特蕾莎·梅的“脱欧”协议所做的修改议案。而在此前,梅首相拿着议会下院认可的“B计划”找到欧盟领导人希望重启“脱欧”协议谈判的请求遭到拒绝。英国无协议“脱欧”的风险正在与日俱增。
按《里斯本条约》第50条的规定,“任何成员国可以根据本身的制宪要求,决定退出联盟”,同时退出时间为两年。这样,3月29日为英国的“脱欧日”。还剩最后40天,如果到时英国未能与欧盟达成协议或达成的协议没能在英国议会通过,英国只能强行脱离欧盟,这就是无协议“脱欧”或称“硬脱欧”。
目前来看,英国与欧盟就“脱欧”形成的最大分歧是爱尔兰边境问题。“二战”以后,爱尔兰退出英联邦获得独立,但北爱尔兰地区依然被英国掌控,两国一直为北爱尔兰地区的归属闹得不可开交,上个世纪还发生了持续30年的暴力冲突,最终倒逼出的北爱和平协议取消了北爱与爱尔兰的“硬边界”,两地之间和平共处,货物、人员自由流动。英国一旦“脱欧”,理论上就必然形成“硬边界”,尤其英国没有签署开放边境的《申根协定》,“脱欧”之后北爱尔兰与爱尔兰的人员自由流动大门就会自动关闭。也正因如此,即便英国内部的强硬脱欧派,有关在北爱与爱尔兰边境设立检查站、检疫站等物理边界设施的提案至今还紧紧锁在抽屉中。
可是,英国人从内心里不希望“脱欧”之后北爱地区与欧盟的关系一切照旧,否则本来留存独立之心的北爱尔兰势必与英国渐行渐远,而与欧盟越走越近。显然,在“脱欧”之后是让北爱维持原状还是“硬边界”管理的选择上,英国目前倾向于后者,尽管这可能是一步险棋。在英国政府原先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中,对涉及爱尔兰边界问题给出了一个“备份安排”,即从英国“退欧日”起的21个月过渡期内,如双方还未达成避免与北爱尔兰形成“硬边界”协议,北爱尔兰将自动更自由且更深入地融入欧盟。现在看来,在国内占据上风的英国强硬脱欧派并不能全盘接受欧盟的“备份安排”,这就有了重新谈判的要求。
必须正视的是,在围绕“脱欧”谈判所形成的最初协议上,欧盟能作出让步空间非常之小,别的不说,爱尔兰就是无“硬边界”的最大受益者,来自北爱尔兰的游客不仅为该国创造了不小的旅游收入,而且爱尔兰与英国的贸易收入有六分之一来源于北爱地区,“脱欧”之后若将该地活生生地从自己身边剥离开来,爱尔兰当然一百个不愿意。而只要欧盟26个成员中有一个不点头,北爱与爱尔兰之间就没有丝毫可能垒起“硬边界”。显然,如此多元复杂的诉求渗透进来,英国“硬脱欧”的风险只能有增无减。
一旦“硬脱欧”,英国经济将遭受灾难性打击。
先说“分手费”,英国交付欧盟约600亿欧元,用于2020年12月31日“脱欧”过渡期完成之前两年的会费、已在欧盟机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以及已拟定好的外援与和平支持计划等等。当然,无论是否正常“脱欧”,英国都必须支付这笔总额超过英国一年的军费之和的“分手费”。
欧盟是英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出口额占英国总出口的48%,如果无协议“脱欧”,英国货物将很快面临高达4.3%的关税,其中牛羊肉出口关税更是猛升至惊人的40%,同时欧盟远程销售登记限额迅疾失效,多达27000家英国的小企业需要额外承担增值税高达7.2个亿,英国企业与农民利益遭遇的折损不难想象。
欧盟是英国的最大进口来源地,对英出口占到了全英进口总额的52%,而且英国的许多日常用品、食物都是靠从欧洲大陆进口,如果无协议“脱欧”,货物边检检查时间将从2分钟延长至5个小时,且不论蔬果变质以及药品有效性大大减弱,英国国内短期内还将面临食物与药品短缺的严重困扰。
欧盟还是英国最大的直接外资投资来源地,如果无协议“脱欧”,除了空客、路虎以及戴森等制造企业纷纷撤离英国,全球30余家著名的金融机构也将离开伦敦,而即便这些机构留在原地,但欧盟却是英国服务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所占份额为41%,其中金融服务出口占44%,计算机服务占52%,广告和市场研究占64%,一旦“硬脱欧”,为英国GDP贡献80%产值的服务业势必跌入冰窟。
更要命的是,一旦无协议“脱欧”,英国每年可向欧盟运送约300万吨垃圾的出口许可证在一夜之间失效,英国缺乏电力焚化炉以及足量的垃圾填埋场,英国或将陷入“垃圾危机”,不排除由此升级成公共社会危机的可能。
总体上看,照英国央行的说法,若无协议“脱欧”,失业率会达到7.5%、通胀率升高至6.5%、房价下跌30%及英镑贬值25%,GDP拉低8个百分点。据测算,若正常“脱欧”,英国国民收入减少1.13%至1.28%,人均收入减少750至850英镑;若“硬脱欧”,则英国国民收入减少2.61%至3.09%,人均收入减少1700至2010英镑。(作者张锐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