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工业生产增速数据不佳,京沪制造业升级却均呈好势头。2018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达66.3%;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在整个工业中占比已超30%。
随着2018年地区工业增加值数据陆续公布,东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速加剧分化的走势一目了然。
上证报记者分析各地数据发现,2018年全国逾半数省份全年工业生产增速跑赢全国平均6.2%的水平,增速领先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藏、陕西、贵州等西部地区,而多数东部发达省份工业生产增速较低,天津、上海等地增速仅有2%左右。
从单月数据来看,年末最后两个月,北京、上海两地工业生产增速连续出现负增长。
东西部工业生产走势分化
与产业发展阶段有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各地区工业增加值数据,2018年全年,有17个省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跑赢全国6.2%的水平。
这其中,西藏、云南工业生产增速最高,分别为12.5%、11.8%。此外,四川、宁夏、青海、贵州、陕西等西部省份增速均居前,增速都超过8%。
不过,上海、天津、北京、江苏、山东等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重庆工业生产增速全国垫底,去年累计增速仅有0.5%。
此外,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增速亦有分化。黑龙江和吉林去年全年工业生产增速分别为3%和5%,但辽宁在东北地区“一枝独秀”,去年工业生产增速达到9.8%。
从各地数据来看,东西部地区工业生产走势明显分化,西部地区增速普遍高于东部地区。
“这与东西部所处不同产业发展阶段有关。”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具体分析称,东部地区处于工业经济逐渐向服务业经济转型时期,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较快发展时期,导致了东西部工业增长差异。
“从产业转移来看,目前东部不少省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逐渐向外转移,影响到工业生产增长减速。一部分转向海外如东南亚国家,一部分转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制造业承接的重要地区,因此工业增长也就相对较快。”他说。
其实,从经济增速来看,现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普遍低于西部地区,这也与当前工业生产增速基本相匹配。
京沪工业增加值频现负增长
“后工业化”面临挑战
从单月数据来看,在2018年年末,北京和上海两地工业增加值同比均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
其中,北京去年11月和12月工业生产增速分别为-3.6%、-2.8%,同期上海工业生产增速分别为-3.7%、-7%。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工业生产增速出现负增长并不是偶尔有之,2016年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一度出现连续10个月负增长。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仅有两个月恢复正增长。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济结构来看,京沪服务业占比很大,制造业占比下降很快。北京工业生产增速走低与产业转移、城市规划改变等有关,离不开城市布局调整的大背景。”
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服务业比重在80%左右,上海接近70%。与此同时,北京第二产业占比偏低,比重不足两成,上海比重则不足三成。
在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看来,东部省份的经济结构在人均GDP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之后有向服务业转型的趋势,而这也是这些地方的政府在积极推动本地区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努力方向。
随着服务业占比超过GDP半壁江山,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上证报记者说:“步入工业化后期,实现工业化并不意味着工业化时代的终结,工业的重要地位并未改变。”
他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认识到“制造业空心化”所带来的巨大问题,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和各类制造业振兴计划,掀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热潮。
过早的去工业化并不是好事,显然各地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多地都曾强调,必须做好“后工业化时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早在几年前上海就提出,制造业占比要有底线思维,“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占GDP比重不低于25%的底线,“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
黄群慧指出,京沪等东部省份近年来重视通过创新升级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但是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过程,预计短期内京沪整体工业生产增速走低的趋势难有改变。
不过,从两地统计数据来看,制造业升级均呈现好的势头。以2018年为例,北京高技术制造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势头,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66.3%;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在整个工业中占比已超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