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得益于权益市场持续回暖,ETF尤其是蓝筹ETF获得资金热捧。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鉴于ETF市场的激烈竞争,基金公司的ETF布局已开始另辟蹊径,尤以Smart Beta和后端精细化管理为主要着力点。分析人士指出,当前资金追逐ETF的背后是“轻个股重大势”,配置覆盖面更广的ETF可提升捕捉效率。
蓝筹ETF获资金热捧
“去年走俏的是债券指数ETF,今年则转换到了权益指数ETF,背后是两种风险偏好不同的资金,并不是同一波投资者。”深圳某公募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去年走俏的债券ETF大多是银行定制产品,但今年火热的权益ETF大部分是资管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在买,散户进场的还很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两市147只股票ETF今年以来全部实现上涨,其中有87只涨幅超过20%,近日引领行情的券商ETF尤为凶猛。比如,2月25日券商板块带领大金融走出喜人涨势,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南方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华宝中证全指证券ETF均实现涨停,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均超过40%。相反,两市的9只债券型ETF今年以来有5只下跌。
上述公募人士所说的权益类ETF,主要是与大行情紧密相连的蓝筹类宽基ETF或行业ETF,其中又以跟踪上证50或沪深300等指数的ETF为主流。2月25日当天,两市共有166只ETF产品进行交易,累计金额274.96亿元。其中,华夏上证50ETF以51.24亿元的交易额位居第一,累计涨幅接近20%;紧跟其后的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41.91亿元、22.90%)和南方中证500ETF(31.62亿元、21.46%)。截至2月27日,股票ETF的份额与预估规模增长分别超过380亿份和400亿元。其中,华夏上证50ETF在大资金持续介入后,于26日超过南方中证500ETF,成为两市唯一规模突破440亿元的股票型ETF。
创金合信基金指数策略投资研究部执行总监陈龙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资金青睐ETF的主要逻辑是“轻个股重大势”。陈龙分析说,经历了2018年的下跌后,A股无论行业、主题、风格等各板块的估值都逼近历史低点,个股间的股性差异越来越小,但受外部系统性共振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大,一旦外部因素如政策等出现积极变化,就会给A股带来整体性的利好刺激。“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快速配置比精选个股更加重要。ETF凭借其独特优势,如投资一揽子股票、场内交易方便快捷等,成为大资金快速配置资产、调整仓位的首选工具。”
机构布局差异化创新
上述公募人士对记者指出,随着市场持续回暖,ETF仍是今年基金公司布局的主要方向。据记者观察,2019年以来有个别基金公司下调ETF费率,还有基金公司计划通过Smart Beta和商品ETF等特色产品实现赛道突围。
招商深证TMT50ETF基金经理苏燕青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参考海外ETF发展路径并结合国内ETF市场情况,预计行业类ETF及Smart Beta类ETF将出现大规模发展,目前这几类ETF占比还比较低。“未来ETF流动性需要更为活跃,做市商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陈龙认为,对ETF提供商来说,除了提供特色产品外,还要有匹配的配置能力,才能建立更加牢固的优势。记者了解到,做好ETF的精细化投资管理,也是创新的主要内容。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总监徐猛表示,该公司在布局Smart Beta产品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完善ETF的风险控制、大额申购赎回的处理机制,完善停牌股票的现金替代标识设定依据,建立长期停牌股票复牌后是否需要代理买卖股票的逻辑等多方面的精细化管理。
市场人士认为,从海外市场ETF的发展路径来看,宽基ETF确实是核心所在,如美国标普500ETF的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相比之下,国内最大的股票ETF华夏上证50ETF规模还不到500亿元,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陈龙指出,差异化的ETF市场将会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选择和投资体验。“随着A股投资者机构化加速和市场效率进一步提升,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个股的做法将面临越来越窄的生存空间。委托专业机构并通过成本低廉的ETF或指数基金参与行情,将成普遍现象。”
某券商分析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单只个股很难全面参与到普涨行情中来,宽基ETF则不失为一个全面参与的方式;对机构投资者而言,通过ETF参与行情也可以省去不少成本,比如减少专门成立团队做研究的成本。而且ETF持仓成本低,流动性好,也契合了大资金大规模进入或兑现的意愿。”
在产品选择上,陈龙认为,机构投资者应更加注重标的指数特性和规模,而个人投资者还要综合考虑ETF交易的活跃度、基金管理成本、跟踪误差等等。“当前A股共振性特点较为突出,在当前行情下,建议尽量配置能覆盖全市场的ETF或指数基金,这样可更便捷把握市场整体性与趋势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