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创新是老龄化社会转型关键

2019-03-03 11:27 中国财富网   李耀威   原创

原标题:老龄化社会面临的转型前所未有 专家指出社会创新是关键

中国财富网讯(李耀威)3月1日,老龄社会30人论坛《大转折:从民生、经济到社会——老龄社会研究报告(No.1)》(以下简称《报告》)媒体发布会举行。《报告》聚焦老龄化对中国各方面的冲击,分析了中国老龄化发展进程、老龄社会表征、老龄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并对公共政策提出了相应建议。

“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是我国正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当老龄化成为新的社会特征,包括经济形态、公共政策、伦理文化等方面在内的社会创新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在对《报告》做深入阐释时表示。

全球老龄化是大势所趋 面临的社会转型前所未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9%。与此同时,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口出生率是建国以来最低。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97亿,已经跌破9亿。

《报告》指出,推动老龄化的力量,主要来自长寿、少子和迁移三个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进步,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人口年龄金字塔顶部不断扩大;而受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影响,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持续缩小;人口的迁移流动,则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年龄结构产生影响,直接缓解或加剧了当地老龄化程度。

2017年6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步入老龄化,到2050年,全球老龄化人口将占全球人口的21.4%。

关于我国老龄化的趋势,《报告》预测,我国老龄人口将持续增加,在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2054年老龄化水平达到峰值34.9%,此后50年将稳定在34%左右,维持重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20%-40%)状态。

《报告》指出,老龄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及特征发生了整体性、持久性和不可逆的变化,是从持续几千年的年轻社会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

梁春晓表示,面临老龄化催生的社会大转型是前所未有的,全世界包括中国几乎都没有准备。

梁春晓认为,在人的因素方面有三个变化最值得关注。一是人口结构的转变。倒金字塔形状的人口结构意味着为数不多的人挣钱,而要赡养的老人数量很多,而且寿命比较长。二是新兴人类的出现。90后、00后呈现出了新特性,他们正从制造业退出来,选择从事服务业。与父辈愿意做固定螺丝钉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有相对自由度的自由连接体。

此外,人机正在开始交融,未来很难出现与机器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工智能正在各方面改变人的行为和属性,未来也将在制度、技术等方面发挥作用。

应通过社会创新应对老龄化冲击

《报告》指出,老龄社会带来的人口结构转变,将引发社会所有领域、所有层面的全方位变革,包括更加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方面内容。

面对这样的变化,梁春晓认为无需悲观也不要过分乐观,应该保持中性态度,“这本质是人口结构的转型。”

“能否有足够的创新来适应老龄社会的各种变化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梁春晓强调。他指出,过去几千年人类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心理都是构建在年轻社会的基础之上,当老龄化到来,需要原有的一套社会机制重新构建,通过社会创新来应对冲击。

关于如何应对老龄化趋势,普遍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增加生育率从而提高年轻人的比例,但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马旗戟提出了不同观点。他直言,如果只是简单通过提高生育率这种对冲的方式,将永远无法解决老龄化问题。“当中国老龄人口超过4亿时,还要生多少人才能实现对冲?能否保证一定解决老龄化?”

马旗戟同时提醒要注意“未衰先老”。他指出,目前老龄化以60岁为标准,但这是基于几十年前人的质量和寿命提出的。而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如果未来人类寿命延长至100岁,仍以60岁为老年人标准将出现“未衰先老”的问题。“老龄社会指标应该是根据人类健康情况相对变动的。”

对于老龄社会,一个普遍担忧是社会活力不够,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王俊秀认为,活力基本不是问题。

王俊秀分析,老龄社会的活力与原来的“活蹦乱跳”是两种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未来人类将与信息化和机器结合更加紧密,一个人可以做更多事情。在产业形态方面,老龄社会将越来越倾向于开发人的大脑,智慧产业将成为最重要的产业。“这两个方面都将增加社会的活力。”

王俊秀强调,老龄化社会不只是个简单的养老问题,更是人类史上的大转折。他希望通过包括死亡观念、生活方式等伦理观的转变,从而促成制度层面的创新。

责任编辑:吴芃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