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才能走出“新路子”。近年来,为了帮扶对口贫困区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五粮液集团提高政治站位,做好“精准”文章,下好“绣花”功夫,从产业、基地扶贫,教育鼓劲带动,引入金融“活水”等多项领域整合资源,助力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宜宾市兴文县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成为新时代发挥国企作用、助力四川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开“药方子”:因地制宜导入致富“活水”
在五粮液的精准扶贫体系中,产业扶贫、基地扶贫是至为重要的一环。地处革命老区的兴文县,是省级乌蒙山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447户、53565人。
五粮液公司党委高度重视,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成立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立五粮液慈善基金会,集团“一把手”既当总指挥,又当战斗员,既挂帅又出征还督战,结合定点帮扶单位优势资源禀赋,提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以促进就业为发力处,创新实施“输血”与“造血”并举的组合式扶贫,助力当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
“扶贫车间”是五粮液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投入100多万元、捐赠300台套缝纫设备,并提供技术培训、管理服务和订单支持的精准扶贫项目。这个建在家门口的“生产车间”由五粮液提供原材料,产品加工后五粮液全部收购,当地的贫苦户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既照顾家庭,又实现增收。
易芳容是在共乐镇毛村的一名贫困户,家里有4个孩子上学使得她没法出远门打工,只能种粮食和打零工。而在“扶贫车间”,她通过为五粮液加工酒品包装件,每个月至少能挣到1800元。“人均月收入在1800到3000元之间,年收入至少能超过21600元。按照脱贫标准,一人就业就能实现一个四口之家脱贫。”毛村第一书记郭素彬说,“‘扶贫车间’建在村上,订单不用愁,补齐了这个最大的短板。”
好了的不光是贫困户的收入。“扶贫车间”在解决贫困户就业的同时,还为村集体提供了经济支撑。共乐镇新阳村村支书陈小华就感慨,依靠“扶贫车间”,村集体有了收入,做事也就更有底气。据介绍,在兴文县玉屏镇九角村、共乐镇新阳村等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累计就近解决就业500余人。
产业扶贫仅是五粮液精准绣好“扶贫花”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五粮液利用升级建设酿酒专用粮食基地,制定覆盖宜宾市三区七县百余镇的扶贫政策,对接贫困村,向贫困户倾斜,2017年已扶持5000余户贫困户。2018年,在兴文县教场村、太安村及珙县云新村发展特殊订单基地2000余亩,助力三个村人均增收20%。
此外,为进一步可持续地加强产业支持、基地支持和农村改造建设支持力度,建立一个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五粮液还创立国内首支乡村振兴发展基金,重点围绕酒业、茶业、林竹产业、酿酒专用粮基地等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深入探索,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乡村领域,以“整合+赋能+提升”为主要模式,精耕乡村产业、破解发展瓶颈、打造行业龙头,通过引入金融活水带动贫困户增收和脱贫奔康。
“五粮液产业上具有一个特点,就是产业跨度大,涉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也是五粮液履行经济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有力产业优势。”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说,要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脱贫、长远发展,必须选对适合他们发展的产业。
在五粮液的帮扶下,兴文县范家村和毛村两个贫困村顺利脱贫,村民们有的成了五粮液“扶贫车间”里的产业工人,有的成了五粮液酿酒专用粮种植大户,有的在五粮液的扶持下走上了创业道路,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拔“穷根子”:扶贫尖兵啃透扶贫扶志“硬骨头”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浮现。调研发现,致贫因素千千万,每家每户各不同,但是部分贫困群众思想深处的“精神贫困”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如何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需要五粮液的扶贫干部们拿出更大的决心精准研究,综合施策。
兴文县太平镇青山岩村,位于县城东北部17公里,面积18.5平方公里,该村有13个村民小组,462户1780人,其中贫困户89户372人。青山岩村的贫困点多在山上,山上道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相聚最远的两个贫困户,光开车就要两个小时……同时,这里资源匮乏,产业单一,扶贫任务很重。
朱奎,原是五粮液集团办公室的一名年轻骨干。2018年6月30日,他被选派到兴文县青山岩村,成为五粮液对口扶贫“尖兵队伍”中的一员。投入扶贫一线以来,这个“急性子”的小伙子不仅脸更黑了,人更瘦了,更重要的是一些脱贫路上的隐形“壁垒”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确保帮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2018年刚一入村,朱奎和村两委班子一道逐一走访调研,看人、看房、看吃穿,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期盼……连续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村里的问题慢慢浮出水面:村内基础设施差,客观上村民致富乏力;一些贫困户的小农思想很严重,主观上对于致富没有信心,“等、靠、要”的精神贫困现象明显。
有的青壮劳力今年四十不到,平日里仅靠在山上帮人砍砍竹子度日,收入有限,生活困窘,缺乏致富信心;有的贫困户外出务工的收入已经超出当地贫困线,却因担心脱贫后享受不到政策优惠,一直不肯承认脱贫。
扶贫先扶志。内因上看,主要是贫困群众自身条件较差,从外部看,精神文化源泉无法滋养到贫困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长期形成落后的思想闭环。为此,在朱奎的倡议和推荐下,青山岩村组织村名观看扶贫专题影片《十八洞村》,让村民思考在外来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如何立志、立身、立行,培育村民自尊自强意识。
同时,在摸清楚家底的基础上,朱奎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精准锁定插花般分布的贫困人口,把政策资源从撒网式投入变为靶向管控,积极争取惠民政策,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引入产业项目,以“短期慰问救济”加“长远就业创收”两种方式相结合,用看得见的变化为村民重树发展信心,让“求帮扶、要救济”的思想观念向“谋发展、盼致富”转变。
改变总在细微之间。新年伊始,一场火热的展销活动在五粮液举行。来自雷波县、理塘县以及兴文县等贫困地区的20余家村集体、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携带近百种农特产品来到现场展销。展销会上,青山岩村的杨森带来的青山土鸡点燃了五粮液员工的购物热情。不到半天时间,20只土鸡和2000枚青山土鸡蛋就被抢购一空,这为村民们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杨森是五粮液的定点帮扶对象,也是青山岩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2014年,杨森的小孩出生,他结束了在广东的八年务工生涯,回到青山岩村创业养殖土鸡。他见识多,脑子活,通过在互联网上直播养鸡过程,逐渐赢得客户信任,口碑不断累积,销售也越来越好,2018年实现收入十多万。不仅如此,他还通过“订单养殖”,带动青山岩村的居民增收,成为当地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朱奎说,五粮液在助力基层脱贫中,牢牢抓住了依托贫困人口和村集体发挥主要作用,不越位,不缺位,动员多方力量“啃”最后最难的硬骨头,巩固脱贫成果,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使脱贫路上不落下每一个贫困户。
走“新路子”:助力优质资源走出大山
展销会上火了一把的杨森,近日又迎来一件开心事。
受困于场地和资金问题,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山土鸡产量一直上不去。为了扶持他的产业不断壮大,进一步巩固青山岩扶贫成果,五粮液积极联系各方资源,在青山岩村山脚下为他寻得一处新的养殖场地,同时,场地提供方还将以资金入股,一举帮助杨森解决困扰他多时的两个“难题”。
“不仅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更巩固了我的信心。下一步,我将尽早注册商标,扩大产量,带动乡亲们一起尽快致富。”他说。
杨森们的笑颜展了,但五粮液驻村扶贫干部们,却并没有觉得肩上的担子有丝毫放松。基层扶贫脱贫任务依然很重,新常态下扶贫工作怎么做,贫困地区不缺资源,如何助力优质资源走出大山,如何动员各方力量走出扶贫“新路子”,成为五粮液扶贫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登上青山岩村的西南山头,遥遥望去,对面山上的竹林间裸露出来块块荒地。不过,这些荒地在不久后将被建设成为五粮液青山岩竹林(苗圃)产业示范基地。这是五粮液为青山岩村擘画的一幅可持续脱贫蓝图。
据介绍,基地计划发展规模1100亩,其中利用青山岩村连片的荒山荒地新建纸浆竹1000亩,村党群服务中心周围集体所有土地新建景观竹苗圃100亩。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青山岩村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就业,特别是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同时,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将有效带动农户依靠竹产业经营、竹编、竹生态旅游等就业创业。项目建成年产后,预计年销售额11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60万元,当地贫困户可根据持有土地数量情况,每年通过分红实现额外增收1500元以上。
在五粮液另一个对口扶贫点——理塘县,同样的创新思路也层出不穷。据介绍,五粮液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在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捐赠210万元,牵头筹建甘孜州首个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理塘县上马岩村集体资产公司),并整合900万元资金打造五粮液理塘上马岩香菇示范基地,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项目完工后可为贫困户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将实现人均增收36000元。
目前,兴文县脱贫摘帽已顺利通过市级初审,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势在必得。
转变了观念,就发现了出路;找对了方向,就找到了希望。帮扶地区和扶贫对象的一幕幕新变化,见证了五粮液践行国企责任的担当和努力,展现了五粮液精准扶贫的创新与成效。李曙光表示,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党许下的庄严承诺。下一步,五粮液将继续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促进就业 ,继续深入开展五粮液结对帮扶工作,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