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这篇稿子其实纠结了很久,甚至于到了下笔的时候都还在犹豫,要不要用一个笔名,毕竟这篇稿子所涉及的内容并不是一个艺术从业者所想要看到的内容。关于“抄袭”,就如同造假一般在所有行业里被人深恶痛绝,但就是这样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却发生在了极富盛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叶永青身上。
▲HLN网站截图 克里斯蒂安·希尔文称他被中国艺术家叶永青剽窃30年
▲克里斯蒂安·西尔万作品
▲叶永青与克里斯蒂安·希尔文作品对照(左为叶、右为希尔文)
在今年2月临近结束的一天,公众号“抄袭的艺术”发布了一篇“中国艺术圈著名老炮被比利时艺术家指责抄袭30年!”的文章,内容所涉艺术家的具体姓名虽做了处理,但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几张图片一铺,圈内人立马就能知道这所谓的“叶XX”是何人了,而且文章还使用了该艺术家的一些别称,比如通篇使用的“叶帅”字样,更是让这一中国当代艺术老炮的名字呼之欲出了。
▲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西尔万(Christian Silvain)在自己的基金会官网呈现的1989年作品,图片来源:silvain.org
叶永青,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不能被忽略的名字就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再次呈现于世人的面前。“抄袭”,而且是长达30年的抄袭行为令这位有着诸多头衔和光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瞬间声名狼藉。一时间,无数的指责和唾骂声也随之而来,甚至于很多业内人士公开发文,要求叶永青站出来道歉。但时至今日,叶永青除了在一次采访中表达了对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西尔万的敬仰之情,并称其是对自己影响至深。
显然,这样一番并不诚恳的声明无法达到业界众人对于打击“抄袭”的满足感,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对于叶永青涉嫌作品“抄袭”的讨伐大军中。知名艺术品收藏家刘益谦更是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连发数条朋友圈,在强烈谴责叶永青“抄袭”行为的同时,也非常强烈的要求叶永青能够公开道歉。要知道,在叶永青涉嫌“抄袭”事件逐渐发酵后,就连曾经为其展览写过评论文章的栗宪庭都公开发文致歉。
▲叶永青 《大招贴》系列 摄于四川美院 1992年
栗宪庭说:“一九九一年,叶(永青)涉足波普,他的《大招贴》以大字报、招贴栏的方式,把当代中国诸多流行符号混置同一空间,提示我们所处的多元文化混杂的时代特征,但作品中所有流行符号的处理,都保留了他惯用的才情式的绘画性,所以我在有些文章中称他的作品为《诗意的波普》。”,栗宪庭分五点阐述观点:“一、抄袭是个道德问题,没有艺术上的问题可以谈。叶不是个没有才能的艺术家,所以我不能理解叶的这种行为。况且,我不认为自己有资格对别人从道德的层面进行批评。二、没有人能把全世界艺术家的作品信息都收到眼底,电脑大数据也未必能做到,所以,判断抄袭就是个技术活,与艺术无关。三、所以,我完全不知道比利时的那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我得先向艺术界道歉,我写过叶永青和刘炜展览的序言。我一生的短板和最大弱点是过不了人情关,那个展览是翁菱小姐创建中央美院画廊时做的,当时中国的画廊刚刚起步,约我为叶和刘炜的展览写个序言,我写了《才情画家》的短文。怪只怪自己无知,不知道比利时的那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四、我觉得叶抄袭那个比利时艺术家的作品,也属于很商业化的作品,没有多少值得探讨的艺术价值,与抄袭事件是两回事。五、虽然我退出艺术界十多年了,不了解艺术界尤其艺术市场的情况。但总算叶帅的朋友,值此大规模网络声讨之时,我不愿意对朋友“落井下石”。但真心期望叶永青出来给艺术界和比利时那个艺术家公开和真诚地道个歉。这是我面对叶的抄袭事件一直选择‘闭嘴’的原因。”
不少如同栗宪庭一样曾经为叶永青作品或展览撰写过文章的评论家也在随后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各自的歉意,虽然文风略与老栗不同,但都是殊途同归之意。由此可见,叶永青“抄袭”风波所在艺术行业内引发的震动有多强烈了。
▲叶永青 1998年作 黑树干 布面 综合材料
▲叶永青 1994年作 无题
一方面,如刘益谦一般收藏过叶永青作品的藏家希望能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不管是公开道歉也好,还是退回作品也好(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总之,对于那些花了真金白银的人而言,叶永青这一事件无论结局如何,作品算是砸手里了,想要再次流通基本是没有任何可能了。这就好比一个娱乐圈的明星,一旦出现如同吸毒一样的污点,就是永久封杀,而对于艺术圈而言,或许某一单件的作品涉及“抄袭”问题,比如曾梵志的《雪豹》,又或是蔡国强的《收租院》,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但如叶永青一般成系列的作品涉及“抄袭”,那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甚至是无可挽回的。
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生产各环节中的参与者,无论是艺术家、策展人或者评论家,势必会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表明立场,虽然看上去仍旧和和睦睦,但极力撇清关系者居多,即便是如同栗宪庭这样“教父”级的人物,也挡不住“人情”的糖衣炮弹,虽然不愿对朋友“落井下石”,但最终还是用“自己无知”来为那个中国当代艺术最为疯狂的年代画上了一个句号。
其实,如此想想也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中国当代艺术最初习惯性被冠以“先锋和前卫”之名,就如同今天叶永青的“抄袭”事件一样,被扒了个精光,一丝不挂之后的一代人输掉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后的一块遮羞布。虽然我们总是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资讯的匮乏,时代的落后,精神的迷茫,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冲击来回避,但这些适用于某一时期的理由和借口却不足以成为数十年如一日的理由和借口,更何况,时至今日,这样的理由和借口还在被毫无顾忌地使用,难不成时间对于他们而言是静止的?
▲叶永青2006年作 无题 纸本 综合材料
“绝不道歉”底气从何而来?
就在全行业对于叶永青事件大书特书的时候,一些并不怎么和谐或者说与整件事情基调不符的声音也随之出现,比如作为叶永青的代理画廊,上海龙门雅集老板却在朋友圈晒了两张叶永青和西尔万的作品图,并配上“绝不道歉”四个字。
这样公然宣誓的态度让很多人有点看不明白事情的走向了。因为,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消息中,很多关于叶永青团队正在积极联系比利时艺术家西尔万,并希望双方达成友好协商的新闻被曝光,但叶永青作品代理画廊老板的这番举动却又将这种看上去和和美美的良好局面来了个大反转,难不成和美的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猫腻?
▲叶永青《黄桷坪》纸上油画 52.5 x 37.5 cm 1991年
对于关注叶永青事件进展的一些媒体,尤其是最初发布叶永青涉嫌“抄袭”的公众号“抄袭的艺术”在最近又放出了重磅消息,称叶永青团队已经在近日抵达了西尔万在比利时的工作室,双方就如何解决也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讨论,但最终的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
据报道称,西尔万的作品正在遭到一群中国买家的哄抢,甚至于可以用不惜代价来形容,而这样的举动也被西尔万的代理人解释为,“我们确信目前大多数买家都是由叶永青和他的团队派来的,这项命令是‘以任何价格购买所有西尔万的绘画’,他们的目的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彻底摧毁西尔万。”
然而与西尔万方面截然相反的另一种说法却也在随后出现于网络:网传叶永青到布鲁塞尔找克里斯蒂安了。克里斯蒂安表示愿意授权。可以预测,这次抄袭门事件,将是互利共赢之结果。
什么叫互利共赢之结果?难道就是西尔万方面所说的“西尔万作品正在遭到不计代价的哄抢”?如果这就是所谓的互利共赢之结果,那显然之前的所有一切都变得不再纯粹。
▲叶永青 《禁果》 76x51.5cm 综合媒材 纸本 1991年
即便是克里斯蒂安同意授权的说法能够成立,岂不是也变相的说明叶永青方面承认了之前的所有作品均为未获得授权的抄袭,这种自己打自己脸的说辞任谁也不会去主动承认,更何况是一个早就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因为这件事情一旦坐实,即意味着叶永青30余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不合法的,“是未经授权的抄袭,这种结果无论是对于其之前还是之后的作品,都不会起到任何挽救和弥补的作用。所以说,这种流传自网络的小道消息并不可信,而且,以目前事件的走势来看,双方实现友好协商并达成一致“互利共赢之结果”的可能性并不大。
▲叶永青《圭山风景-冬日》纸上油画38 x 53 cm1983年
因为就最根本的问题而言,如果一旦叶永青方面承认了作品的“抄袭”,其背后所依附的画廊和艺术机构都将因此而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叶永青本人也极有可能要为此支付一笔数额庞大的善后资金,这对于“唯利是图”的商人而言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但同时,西尔万方面所表述的“目前正有人在疯抢西尔万作品”,以此来让这些作品消失,并最终达到无“实物证据”存在的可能性也基本属于臆测。因为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的留存并不一定要依赖于实物,数字信息资料一样足以当做凭证。但或许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双方正在进行一场博弈”。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到了今天,叶永青都没有公开道歉,以及做出任何实质性解释的缘由了。
▲叶永青作品
事件的反思
其实叶永青的“抄袭”事件对整个中国艺术品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无论是对艺术家、艺术机构、策展人、经纪人、收藏家还是拍卖公司而言,都应该从中吸取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艺术家而言,原创即为生命,一个没有丝毫创造力的艺术家,即便可以通过一时的“小聪明”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但终究算不上长久之计,而反过来说,在信息高速发达的当下,艺术家也要时刻抱有警惕心,对于自我的艺术创造要保持足够的产权意识;对于艺术机构而言,艺术家的选择和保护至关重要,无论是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秉持契约精神,尽可能地延长艺术家的创作生命,而不应该以短浅的目光看待一个艺术家的未来市场;对于策展人和评论家而言,要保持一颗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心,以学术为基础,尽量避免“人情文章”和“人情展览”,同时,即便事后出现了争议,也要勇敢地面对和承认,而不要没有原则地一味逃避;而对于经纪人和拍卖公司而言,市场虽然是以利益为王,但在利益之下,还需记住诚信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