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

上海作家薛舒滕肖澜受邀伦敦书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擦出哪些火花?

2019-03-20 07:05 中国作家网

伦敦书展“炉边谈话”的环节中,两位与英国知名作家兼播音主持人Paul Blezard进行了精彩的对话。

主持人Paul Blezard首先对如何在中国作为全职作家的体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对两位作家日常写作的灵感来源做出了提问。薛舒表示自己从小生长在上海郊外,通过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的变化来反应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和关系,是她的主要灵感来源。滕肖澜则提到上海是个不缺故事的城市,每个人到上海之前都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她的小说以当下城市生活为主,既有印象里上海的味道,又融入了新的上海元素,她希望将两者相结合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

随后,Paul提到滕肖澜的作品曾被改编为电视剧,并大受欢迎,由此他想问两位作家,在如今商业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之下,二位在写作过程中是否还会坚持表达内心的想法,还是会有意识地迎合观众。对此问题,薛舒表示自己还会坚持表达自己的内心,并相信这也是读者乐于看到的。滕肖澜说,每个作家都会挑选自己擅长的题材进行创作,但任何作品都是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或观众。

近日,滕肖澜、薛舒两位作家来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系的学生对自己的小说以及写作生涯进行了交流。本次座谈会的主持人为来自亚非学院的教师兼伦敦孔子学院英方执行院长宣力女士。

首先,宣老师提到二位作家的作品虽各有不同,但都极具上海风格,这是一种特色还是一种写作上的限制?对此,滕肖澜表示自己在写作中会尽量回避使用上海方言或是地名来体现上海特色,她更希望人们能在没有阅读到任何地域特色的描述的情况下,依然能感受到这是上海的感觉。薛舒说,她自小生活在曾经是乡下的浦东,而她的故乡小镇也随着浦东机场的建立而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她深切地体会着城市与城市边缘人的生活,进城过程中情怀的消失,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的冲击。这都是她喜欢描写底层人的原因。那些关注大上海和真正农村的人,往往忘记了上海也有城市边缘,也有乡下。在她看来,上海和乡村是唇齿相依的。

随后,二位作家分别给出了自己对当今上海的描述。滕肖澜提到上海又是一座很矛盾的城市,时髦又守旧、朴实又灿烂、张扬又保守。这些矛盾对于新一代上海作家来说是最难也是最值得挖掘的。薛舒则说自己在作品里从未刻意的去展示上海,但一位评论家评论她一部作品中的人物却极具上海精神。“是城市塑造了一个人,还是这些人造就了城市”,这是她迄今仍为之思考的问题。

谈话当中,其中一位同学提问到,我觉得二位作家的作品给人很强的画面感,是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写法呢?薛舒表示其实是写作者自己决定人物是什么样的,这一切都在写作者的脑子里,而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特别喜欢观察生活,并会时常记录,之后这些生活的画面会在写作的时候自然地迸发出来,成为创作灵感。滕肖澜则表示,生活中所发生的瞬间,是她很多中篇小说的灵感。文章里加入几个这样真实发生过的时刻,会让作品显得极为生动。

责任编辑:黄采萧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