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

业内激辩货币政策动向

2019-03-22 09:2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王朱莹

2019年以来,央行通过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全面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随着全球流动性拐点正式确立,市场上传出“降息”“降准”的预期,对于货币政策走向,业内人士有何看法呢?

货币政策更灵活

美联储加息暂停、退出缩表,全球流动性拐点正式确立。同时,美元走强动力出现弱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压力趋弱。众所周知,2018年在美元流动性紧缩情况下,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发生了大幅贬值。美联储停止加息和结束缩表,对于全球金融环境的改善将提供正面支撑,因此,新兴市场海外资本流入有所增加。

随着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约束大大降低,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以更加灵活。因此有部分人士认为,未来央行或降低基准利率。

“我们认为概率不大。一方面监管层多次公开表示中国货币政策能维持‘合理充裕’而非‘大水漫灌’,另一方面商业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之上,降低基准利率的必要性也不大。”星石投资认为,未来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疏通传导渠道,央行将继续使用定向降息、降准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打开收益率下行的空间。

不过,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等建议,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以及掣肘货币政策的外部压力边际减弱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应更加聚焦国内。

“其一,建议2019年还应不少于3次降准,目前中国大型、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准率仍高达13.5%和11.5%,降准空间大;其二,利率市场化下,建议更多地通过货币市场利率引导广谱利率下降;其三,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建议金融监管政策从‘一刀切’到结构性宽信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债、地方基建、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激活股票市场等。”任泽平等表示。

降息与否观点不一

同时,市场也出现了央行有望“降息”的预期。

例如,国盛证券表示,中国货币已然宽松,年内再降准和降息可期。美联储显“鸽”为我国货币政策宽松进一步释放空间。今年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相机抉择和逆周期调节,后续降政策利率可期,但降基准利率难,大概率再降准2-3次(预计最快在4月)。预计2019年M2同比中枢8.5%左右,难破9%,信用底向经济底传导可期,我国GDP有望在三季度企稳走平。

任泽平也表示,伴随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中美利差重新走扩,人民币贬值压力阶段性缓解,叠加国际贸易局势有望缓和,货币政策更加聚焦国内,降息可能性提高。

不过,也有持相反意见者。东北证券沈新凤认为,虽然美联储停止加息,但中国央行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国内通胀水平将开启上行模式;其二,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尚未达到利率区间低点,降低基准利率尚无必要。

责任编辑:梁艳红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