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梳理农村金融政策的变化轨迹可知,今年我国改善农村金融发展将围绕商业银行、激励约束和担保机制等三个方面展开。这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将构成深化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助推农村金融领域减少无效、低效供给,增加有效、高效供给,通过产品创新、理念转变、市场结构调整,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结构,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力促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在其中发挥着骨干和支柱作用。回顾以往中央“1号文件”,连续要求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要求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今年对商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更有进一步要求,提出研究制定商业银行三农事业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的具体办法。此外,普惠金融成为今年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侧重点,将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使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大部分商业银行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是大势所趋,且会覆盖全部县域支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将以“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原则,单独信贷管理、绩效考评和资源配置。此外,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成为金融支农的主力军。在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下,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将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强化农村普惠金融。
在激励机制方面,2013年提出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2014年提出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2015年提出综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目前则转变为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货币信贷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在监管约束方面,2017年提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差别化考核办法。政策经历了一致性监管到根据金融机构类别和业务特点差别化监管的转变过程。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用好差别化准备金率和差异化监管等政策,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差别化准备金率是指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考核,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在相应基准档次上降低0.5个或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用于当地贷款发放的资金达到其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的,可在相应基准档次上降低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要求。目前农业银行考核达标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比农业银行低2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以鼓励其加大对“三农”金融的扶持力度。
在货币信贷、财税激励方面,今年将继续对普惠金融服务机构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发挥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对资金投向、利率传导功能,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对于信贷支持“三农”力度较好的金融机构,通过合理调整宏观审慎评估政策参数,给予政策支持。监管约束方面,差异化监管机制有望继续加强,以全力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引导“三农”领域信贷投放稳步增长。
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始终是制约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央连续多年要求改善农村抵押担保,主要体现在担保形式、担保主体、担保物品等方面。2004年首次提出抵质押担保——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2014年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2009年提出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2016年提出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今年对担保机构提出了要求,但没有对担保形式、担保物品提出进一步表述说明。当然,今年提出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研究制定担保机构业务考核的具体办法,加快做大担保规模,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
笔者估计,对担保支农的要求,未来还会继续提出扩大抵押品范围。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林权、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等涉农资产均是有效的抵押物。商业银行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结合宅基地改革试点进展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此外,未来政策走向还会大力发展“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完善银担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担保体系。(作者杨伟明系中原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