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讯(解方 戴琪)近日,多位中外学者相聚北京大学,就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以及全球经济的未来等话题展开探讨。
中外学者于北京大学就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等话题展开探讨。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供图)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发言中强调,国家的积极干预对于转型经济体的发展十分重要。“过去四十年,中国之所以能避开经济危机并保持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正是因为中国政府始终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他说。
林毅夫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方面削弱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过于依赖市场的自发调节,导致这些经济体纷纷遭受经济危机的侵袭。
林毅夫认为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中国所积累的经验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帮助,也将使发达国家受益。“世界人口的85%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如果中国经验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有活力的经济增长,也将有助于发达国家更好的应对长期性的经济停滞等挑战,” 他说。
林毅夫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市场的效率。他指出,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得太多,是因为他门选错了参照系。“如果仅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或者其他西方主流经济模型来考察中国,那中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确实太多了,” 他说,“但你如果认同新结构经济学,就不会有这些担忧”。
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扬·什韦纳尔指出,过去四十年间,美国和欧洲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已由曾经的近70%将下降到如今的45%左右。与此同时,中国的占比则上升至现在的15%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
什韦纳尔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在最近几年表现良好,但经济放缓甚至衰退的迹象已越发明显。“这需要主要经济体之间通过相互协作探寻应对之道,” 他指出,“各国政府无疑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中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扬·什韦纳尔在“2019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接受中国财富网专访时表示:过去两年中国经济增长是6%左右,今年预计也在6%,而西方国家有的从3%降到2%,中国速度,即使放慢脚步,也是很惊人的。目前来看,中国任何一个改变将都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进程。
谈及全球经济关系的未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董事会主席于品海在其发言中引用中国谚语“不打不相识”,指出中国与西方互不了解彼此的时期已经结束。“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使得西方世界开始真正了解中国,” 他说,“如果不是这场贸易战,中国可能会被西方误解更久”。
在于品海看来,中国与美、欧之间目前存在两类冲突,一类是利益冲突,另一类则是意识形态的冲突。“利益冲突相对容易缓和,但是意识形态的冲突恐怕需要更长时间来解决,” 他说。
于品海在发言中提到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于1989年所发表的论文《历史的终结》,指出西方学者总试图将某一特定意识形态施加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身上。“但在那篇论文发表后的三十年间,中国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构成了挑战,” 他说。
于品海特别强调了科技进步对解决上述两类冲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科技是没有边界的,也不被国家主权和意识形态所限,” 他说,“中国与西方如何利用科技进步拉近彼此距离以解决这两类冲突,是值得我们严肃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