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廷教授曾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ACC亚洲文化协会国巨科技艺术奖,为第一位在纽约Location One科技艺术中心驻村创作的台湾艺术家,曾应邀于英国、芬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等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获美国、澳洲及新西兰等地的美术馆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国巨基金会永久收藏,是引领当代华人新媒体艺术风潮的代表性人物。
林俊廷教授以其光、影交织出的诗意风格与浓厚人文气息的作品,让人们彷如得见心中潜藏的美丽桃源,深入当下感知与体验之间的交互辩证,融入时空的无记号连续中。2012年,作品《山水觉─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新媒体艺术特展》获美国博物馆协会(AAM)MUSE奖“诠释性互动装置类金牌奖”、英国《艺术报》评选当年全球最高人气展览第3名等殊荣。
林俊廷教授以一只5000年前的陶杯做引,探讨了在文物活化与文创经济领域范畴,究竟应该如何定义一只5000年前的陶杯,是文化属性还是科技属性,这无疑要从历史维度来看。而当下在实践中,更多地则要用科技唤醒历史。2008年,汉唐乐府与青鸟新媒体艺术联合策划在北京故宫皇极殿前推出了一场古典南音乐舞戏《洛神赋》,创新性地运用科技的力量,结合新媒体艺术,实时交互运算,这是紫禁城建城589年来第一次有人在故宫皇极殿前演出,呈现出一幅幅唯美而生动的画面,仿佛瞬间就穿越589年春秋。
《收藏投资导刊》:您的《洛神赋》与新媒体结合,在故宫古建实景的创新演出引出了IP演化衍生的生命力的话题,请问您怎么看呢?
林俊廷:《洛神赋》由曹植原创的文学作品到顾恺之的画作,历代临摹与画作,经历各种影视、演出、戏剧等改编,本身已经形成IP,而非这场演出。文物的活化不只是文物动起来或叙述故事,而是与文物对话、探索以及不断创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说到让文物活起来,现在很多人做的其实是让文物动起来,并不是真的活起来。
《收藏投资导刊》:文物如何活起来?
林俊廷:文物活化就是和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这就要仰仗“文化+科技”的表现方式。以我在台北故宫《山水觉─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新媒体艺术特展》为例,通过科技手段的介入,为观众们打造了一个贯穿670年的学习场景,图像投影技术使观众有机会自己参与画面中国山水的布局。加之编曲与音效煽动,为画面赋予音乐性,让观众用听的方式去感受黄公望的画,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与古人沟通对话。
在此,我要澄清了一个概念上的模糊:文物图像直接授权是符号授权,不等于IP授权。IP的生命力就是要依靠发展,结合现实生活的应用,才能转换成文化资产(IP),才能实行成功有效的运营管理。
《收藏投资导刊》:有什么好的文物活化的案例吗?
林俊廷:比如国家博物馆与肯德基的合作。在文物活化与文创经济领域内,文化、科技与商业之间密不可分。文化与商业的结合需要创新作为媒合剂,仅仅是文化商品化亦或是用文化包装的商业均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形成长久的文创经济。国家博物馆与肯德基的合作是基于文物历史内容与沟通呈现创新的最佳案例,它告诉我们,文物故事或博物馆需要形成沟通与参与的场域,使之成为生活愿景和品质的载体,引导人们发现生活之美的集合,才能变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创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