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见

​周延礼:金融助力“一带一路”新举措

2019-04-19 13:44 中国财富网   周延礼   原创

中国倡议的共建“一带一路”,对世界未来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看,到目前已有124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合作文件。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对于推动全球治理与发展、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经济金融合作、促进沿线国际多边协调与合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全球发展的主体看,中国提出了坚持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和开放包容四大理念,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三大共同体。从合作的地缘角度看,在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在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在邻邦,建设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等陆海和邻邦地缘合作,是最佳实践探索。这些精心的顶层设计贡献了中国方案,又是破解难题的准确答案。

金融业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域之一,金融业一直在改革中前行、在开放中发展,2018年更是改革开放推动金融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2018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大幅度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确保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同时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这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强大推动力,相信必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经贸畅通和资金融通。我国坚持扩大开放,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战略思考。实行积极主动的扩大开放政策,是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现实需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伙伴关系,不仅打造了国际经贸金融合作新平台,而且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因此,金融业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按照三个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当前,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会积极响应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在各方的携手推进下,“一带一路”建设正逐步从理念转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大写意变成工笔画”。可以想见,“一带一路”金融领域的合作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以项目投资拉动金融服务。在项目融资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涉及币种多样等特点,国际化、多元化、多样化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十分重要而又十分必要。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在2016年到2020年,除中国外,亚太地区国家仅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需求,每年大约为5000亿美元,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额每年仅为2000亿美元,两者相差3000亿美元,约占所涉地区GDP的5%。按这一比例推算可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部覆盖区域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巨大,单一的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支撑。

以间接融资拉动金融服务。在项目建设与贷款规模方面,截至2018年末,已经有10多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70多家一级分支机构。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资银行共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近3000多个,累计发放贷款超过2000多亿美元,主要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和装备制造及出口。同时,共有来自21个“一带一路”国家的55家银行已经在华设立了机构。2013~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推进建设75个经贸合作区,上缴东道国的税费近3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近30万个,金融服务也在“走出去”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拓展多元化运用,坚持商业化原则,为服务实体经济“走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2011年成立的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先后牵头设立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基金和中非产能基金;注资中投国际、国新国际、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开展联合融资业务。现在已形成了股债并举、以股为主的投资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国家战略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截至2018年9月末,丝路基金等7家股权机构已累计决策222个项目,覆盖66个国家和地区;与多边开发机构的联合融资业务通过股权和债权累计投资151个项目,覆盖71个国家和地区。

以支付结算拉动金融服务。在货币互换、结算方面,2018年5月2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全面投产,系统运行时间将实现对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的全覆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设了“高速公路”。截至2018年3月底,CIPS共有31家境内外直接参与者,695家境内外间接参与者,实际业务范围已延伸到148个国家和地区。坚持对外开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外汇管理持续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背景下,我们要具备较强抵御跨境资本流动高强度风险冲击能力,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以亚投行、国开行等示范拉动金融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据了解,亚投行在成立的三年多时间内参与投资3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员数由成立之初的57个增至86个,涉及十多个国家,贷款总额超过45亿美元。未来,亚投行将持续聚焦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和可持续城市,跨境互联互通以及进一步吸引私营部门投资三个重点。国开行支持“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充分利用25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重点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升级、境外农业合作园区建设、优势产能互通等领域合作;支持中非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合作,积极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加强中非农业领域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减贫示范工程建设,助力非洲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非洲棉花、蔗糖、橡胶等农产品产业链合作等。截至2018年8月底,国开行累计支持农业对外合作项目488个,发放贷款213亿美元,贷款余额75.6亿美元。

以债券融资拉动金融服务。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方面,2018年2月,首批“一带一路”公募熊猫债在深交所成功发行,募集资金分别用于收购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股权及欧洲沿线物流基础设施资产。2018年3月,首单境内上市公司“一带一路”公司债发行,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债券发行主体进一步丰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文莱首次落地。未来,我国资本市场将为国内外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便利,一是着力支持境内企业跨境融资;二是便利境内外机构投资者跨境投资;三是不断拓展和优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深化和国际市场融合;四是推动证券基金服务业双向开放等。随着MSCI将A股纳入其中,预计大量海外资本将投资于中国。在双向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将日益国际化、规范化,效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保险行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保险业既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又是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自身特点决定了行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天然优势,能够为“一带一路”跨境合作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与服务,减轻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后顾之忧,为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险保障。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会促使保险业提升国际化能力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一要坚持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规划和扩大开放的宏观布局,保险行业从业者要坚守“保险保障”的行业根基,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保障需求和融资需求,不断创新保险产品服务,努力使保险行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要坚持统筹做好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要从保险行业层面整体推进,在产品、资金、机构、人才等领域协同发力,提升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渗透度和覆盖面。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积极探索更高效、更便捷的保险服务方式,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保险行业从业者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保险功能作用,增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培育我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在支持国家战略落地的过程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及形势研判,切实做好风险管控,提高保险运行效率和保障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要坚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目标。抓住机遇,顺应“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趋势,加快保险业国际化步伐,推动保险业互联互通,提高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开展跨境业务合作和监管合作,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构建更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不断丰富我国保险业开放合作内涵,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五要坚持严控风险,守住底线目标。保险业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国际局势、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密切关注沿线国家和地区监管规定和法律法规的变化,进一步强化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完善合规管控体系,增强行业的境外风险防控能力,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

责任编辑:梁艳红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