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一季度市场情况来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明显加码。由于美联储加息进程放缓,人民币汇率逐渐走稳,货币政策受到的外部掣肘减弱,从而可以专注于稳增长,货币环境宽松力度明显加大。1月份央行通过“两次全面降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标准调整+TMLF+国库现金定存”政策组合,为银行信贷投放提供了中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央行还创设了CBS,支持银行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方式开拓资本补充渠道,缓解银行资本约束,疏通信用传导机制。此外,监管层还连续出台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小微、民企及“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政策效果明显
数据显示,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5.8万亿元,创有记录以来的单季新高;3月底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创2016年6月以来新高;社融同比增长10.7%,达到2018年9月以来新高。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4%,与去年四季度持平,结束了此前的连续回落势头,好于市场预期,包括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和出口在内的主要数据都出现好转。
目前,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也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健康发展,经济增长保持韧性,增长动力加快转化。
当然,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种压力的来源,有周期性因素,更多则是结构性、体制性的。这预示着未来逆周期调节力度可能会减弱,更多将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
因此,决策层对下一阶段的政策次序进行了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大幅前移,提出要细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落实举措,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而不是传统的需求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未变,但被置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立足点也由之前的“稳增长”转为“追求质的提升和激发市场活力”,短期内政策宽松的可能性下降。
在此之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已对政策基调做了微调,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逆周期调节,进一步加强货币、财政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适时预调微调,注重在稳增长基础上防风险。从去年三季度例会的“高度重视逆周期调节”到四季度的“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再到“坚持逆周期调节”,可以看出政策从“加油门”到“收油门”的明显轨迹。由于货币政策已初见成效,央行重提“保持战略定力”,强调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
在政策操作上,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去年四季度例会曾经删掉了“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表述,这次又重新加回来,既与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保持一致,也向市场传达了货币政策将会适时预调微调的信号。
总基调不会转向
下一阶段,预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的总基调不会转向,货币政策仍需为稳增长营造适宜环境,但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侧重点进行调整。
一是逆周期调控将延续,但将保持战略定力。4月份央行未如市场预期推出降准操作,而是通过重启逆回购和不足额续作MLF平抑资金面波动,货币政策已显现出边际调整态势。鉴于二季度流动性缺口仍然较大,MLF到期近1.2万亿元,4、5月均是缴税大月,6月面临年中考核压力,因而降准仍是可选项,但正如央行行长易纲所言,降准还有一定空间,但比起前两年已经小多了。同时,考虑到小微、民企等关键领域融资难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预计央行还会通过结构性宽松促进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可能更多采用MLF、TMLF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撑信贷投放,辅之以考核激励机制调整缓解信贷供给端约束,激发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
二是将更注重政策协调,防风险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当前财政政策相当积极,通过地方债提前发行和基建投资刺激托底经济,通过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在此条件下,如果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配合不当,可能造成过度宽松,对稳定宏观杠杆率带来不利。因此,决策层重申坚持结构性去杠杆,预计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会把握调控力度,注重与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的协调,避免宏观杠杆率快速抬升。
三是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前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促成了利率“两轨并一轨”的重要窗口期。监管层已在研究利率并轨,为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做好准备,这也是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效力的要求。推动利率并轨的关键在于寻找新的利率“锚”作为适当的市场化参考利率,为存贷款定价作为参考。预计央行将会尽快明确政策目标利率,增强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以形成市场化的贷款利率基准,加快培育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
四是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将成为下一阶段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包括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以及构建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等。预计监管层将继续致力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切实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以有效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五是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以《外商投资法》通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层强调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对金融业而言,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既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也要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无论是监管层还是金融机构,这些都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