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资管业“挤水分” 银行理财资金分流何处

2019-04-25 08:0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欧阳剑环 彭扬 陈莹莹

资管新规落地一年来,资管行业“挤水分”成效明显,同业业务过快增长现象得到显著遏制,隐匿风险的通道业务大大减少。各机构正秣马厉兵、各谋突围,银行理财子公司渐行渐近,券商、信托发力主动管理。从资金流向看,过去一年银行理财资金整体风险偏好较低,资管机构尤其是银行要大规模参与权益市场,核心是打破刚性兑付,同时有沉淀长期资金的能力。

机构默契 挤出万亿元级“水分”

过去一年,是各类资管机构默契“挤水分”的一年。从资管市场的“大头”——银行理财看,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银行保本和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合计32万亿元,同比增加2.5万亿元,增长8.5%。其中,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22万亿元,与2017年末基本持平。

在银行理财规模总体平稳背景下,同业理财挥别高速扩张,降幅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场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1.22万亿元,同比减少2.04万亿元,降幅为62.57%。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0.5万亿元,同比减少5.78%。其中,私募资产管理规模同比减少19.42%;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规模同比减少20.24%;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同比减少37.55%。

从信托业看,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部68家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资产22.70万亿元,比年初下降3.54万亿元,同比稳中有降。事务管理类业务规模13.25万亿元,比年初下降2.40万亿元,同比下降15.33%。随着银信业务监管趋严,信托业务中下降的绝大部分是监管套利、隐匿风险的通道业务,通道乱象整治效果明显。

业内人士强调,尽管各机构资管业务有所回落,但压缩的多是资金空转、以钱炒钱、监管套利的业务。资管行业出现萎缩是健康的转型过程,规模收缩是对过去长期以来粗放式增长的纠偏。挤出水分是资管行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资金分流 更青睐低风险产品

尽管银行理财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从年报看,2018年多家银行理财规模和收入均下降。从过去到未来,银行理财资金分流何处?

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是预定收益率,本质是刚性兑付的产品,整体风险偏好较低。兴业银行首席策略分析师乔永远认为,资金主要流向低风险偏好的产品,如结构性存款、货币基金,而流入到权益、房地产市场的不多。部分资金流入货币基金后,也间接配置到货币市场工具和短期债券,这是债券市场的边际新增力量。

乔永远认为,资管机构尤其是银行要大规模参与权益,核心要打破产品刚性兑付,有能力沉淀长期资金,否则投资权益的想象空间并不大。目前,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有22万亿元规模,目前参与权益类投资的规模可能在4000亿元以内。

从理财子公司角度看,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理财子公司给权益市场带来的利好是有限的,流向权益市场的资金可能不会大幅增加。在占比方面,预计未来百分之七八十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百分之二三十是权益类或其他类别产品。

格局重塑 机构秣马厉兵谋转型

在行业格局重构背景下,资管机构秣马厉兵、各谋突围。为抢占资管“蛋糕”,多家银行将设立理财子公司作为资管转型重要抓手。据不完全统计,公开披露理财子公司筹建计划的银行数量增至30家,注册资本金从10亿元到160亿元不等。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筹建申请已获批。

在国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看来,随着不同类别资管公司监管要求趋于一致,而且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目前唯一能同时从事公募和私募业务的机构,再借助股东银行综合优势,势必对资管行业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东吴证券分析师胡翔表示,国内信托业长期以来扮演“影子银行”的角色,身份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但转型势在必行,主动管理能力强的团队更具发展优势。对券商资管而言,夯实主动管理能力成为唯一出路,多家券商已在这方面下了“先手棋”。

责任编辑:郝梦圆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