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1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如何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再次受到各方关注。
近段时间,视觉中国因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真实黑洞影像照片使自己深陷“黑洞”,“版权诉讼”的商业模式也引发了公愤,批量维权的盈利模式受到社会广泛质疑。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视觉中国平均每天以图片侵权的维权诉讼多达15.6起,2018年全年共有2968起,相对应地,视觉中国2018年前三季度视觉内容与服务板块营业收入为5.7亿元,同比增长34.48%。黑洞照片版权事件的爆发,使得公众开始追问类似视觉中国的版权维护盈利模式到底还有多少黑洞,那些已获得版权收益或维权胜诉的案件中,又有多少图片版权真正归属视觉中国?还有多少类似于视觉中国这样的公司存在?
尽管目前该事件已告一段落,但引发的相关讨论仍在继续。事实上,这种批量维权的行为在专利领域也大量存在。这种专门从事通过购买、授权等获得专利权利并继续将之使用于专利诉讼的公司,也叫专利经营公司。他们本身通常不制造专利产品,而是从大公司、研究实验室、大学或个人发明者手中购买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然后专门通过专利诉讼赚取高额利润。他们或者通过与专利拥有方合作获得专利授权,从而对潜在的专利侵权方发起专利诉讼,并在诉讼和解或胜诉后,就扣除法律费用和其它相关费用后所得净利润与专利拥有方按比例分成;或者先全资购买某项专利,再对潜在专利侵权方发起专利诉讼。不少企业为避免陷入诉讼泥潭,往往在面对此类诉讼时选择和解了事,反倒助长了这些专利经营企业的发展。
这些拥有比较完善商业模式的专利经营公司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们使得那些拥有专利的公司可以通过授权,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到经营上,同时震慑专利侵权的竞争者,保护进行创新投入的企业;另一方面,一些专利经营公司通过滥用专利诉讼,向其他企业要求高额赔偿,或者将专利诉讼作为争夺市场份额或者打击竞争对手的工具,甚至故意选择在企业上市等关键时刻发起专利诉讼“碰瓷”,这些行为都对企业和行业中正常的技术发展造成了干扰。
为避免成为专利经营公司的诉讼目标,企业需要提前做好有效的专利规划和布局,健全内部知识资产管理体系。在做类似规划时,企业既要重视自主研发、提升自身的专利储备,也可以通过获得专利授权,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还可以直接购买专利,来弥补现有专利储备中的不足。
总之,在知识产权日趋重要的今天,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资产,企业需要对这类资产进行前瞻性的管理和布局,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社会各界需要擦亮眼睛,以切实有力的行动,防止视觉中国“碰瓷式”商业模式的蔓延。
(作者易希薇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