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立夏已过,但车市依旧大寒!
吉利汽车和东风集团8日晚间披露的产销快报显示,两家车企4月销量同比下降都在10%以上。
消费需求弱叠加“国六”实施
各家车企4月产销快报陆续出炉,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吉利汽车(0175.HK)8日晚间公告,2019年4月的总销量为10.39万辆,同比减少约19%,环比减少约17%。今年前四月总销量为47.05万部,较去年同期减少约9%,达至全年销量目标的31%。
无独有偶。东风集团(0489.HK)8日晚间披露的2019年4月产销快报显示,当期生产量约24.71万辆,同比减少5.6%;当期销售量22.55万辆,同比减少12.4%。2019年1-4月,公司汽车累计生产量约90.29万辆,同比减少13.4%;累计销售量90.15万辆,同比减少10.61%。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车企销量低迷的主要原因系消费需求弱叠加“国六”的实施。
乘联会今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和批发走势继续低迷。乘联会称,据不完全统计的厂家零售数据,全月零售增速为-18%。
4月全月总体批发量为日均4.38万台,相对2018年4月同期销量下降22%,与3月的同比增速仍有一定压力。
乘联会分析认为,由于今年增值税调整因素,4月初厂家批发给经销商的部分在3月提早提车,形成3月的渠道库存增长较大,4月的不强也是符合预期的。
另外,上海、山东等地明确7月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经销商的库存调整压力仍较大,需要降库存应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数据也显示,经销商的库存压力持续增大。2019年4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1.0%,位于警戒线之上,环比上升5.7百分点,同比上升6.47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分析认为,虽然4月的车展对市场需求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一系列因素致使4月整体市场需求及销量下降:北方地区进入农忙,农村消费者到店量减少;清明节因素导致南方部分地区消费者受传统习俗影响不在4月购车;“西安奔驰维权事件”影响了消费者对4S店的信任度,4S店集客量下降。此外,部分地区消费者观望“国六”车型切换政策,持币待购。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弱市之下,豪华品牌和合资品牌的价格下探,正在挤占本土品牌市场。
除了上述吉利和东风汽车数据之外,*ST海马5月6日晚间公布的4月产销数据显示,当月生产汽车2337辆,同比下降49.52%;当月销售汽车2650辆,同比下降34.95%。1-4月累计生产汽车6004辆,同比下降79.17%;1-4月累计销售汽车7742辆,同比下降72.2%。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正在持续下降。3月份,自主品牌销量83.3万辆,同比下降16.4%,市场份额41.3%,下降4.7个百分点。一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218.5万辆,同比下降20.7%,市场份额41.5%,下降3.7个百分点。
与自主品牌的低迷相比,合资品牌4月的产销数据表现普遍不错。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本田在华销量共计为125407辆,同比增长24.1%,创下了历年来4月最佳。
沃尔沃4月全球销量为56535辆,同比增长7.4%,4月在华销量为12192辆,同比增长16.8%。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分析认为,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是低端汽车消费疲软所致。“自汽车市场进入下行区间以来,上汽通用五菱、江淮汽车、北京汽车等企业的某些A级车、低端SUV车型受到冲击很大。”
“许多外资品牌在市场疲软的背景下,采取了很多促销措施。比如新车推出不久就推出各种降价活动,这在以前是很难见到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表示。
乘联会数据也显示,即便是在县乡市场,今年一季度豪华品牌也保持了18%的高增速。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在中型城市、小型城市和县乡市场表现尤为低迷,增幅分别为-18%、-19%和-18%。相比之下,合资车在这三个市场表现好于中国品牌,增幅分别为-5%、-1%和0%。
由于“国六”实施的相对激进,目前产业链控制力偏弱的自主车企“国六”准备进度较慢,豪华车等有强大国际产业链配套能力的企业的配套关系顺畅,“国六”实施的配套强,目前的普及率高。3月,豪华品牌的“国六”车型配套在65%左右;合资品牌的“国六”普及也逐步达到20%;而自主品牌的普及率很低。
万联证券分析师认为,从汽车板块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及2019年一季度报情况来看,业绩基本延续去年四季度下滑态势。因此,在下游终端需求并未明显释放及上市公司业绩承压的情形下,短期需警惕部分个股回调的风险;中长期来看,政策刺激下零售终端销量好转的预期有望逐步显现,仍可逢低关注细分领域优质个股。预计5月零售终端相对4月有所好转,中长期来看,政策刺激下零售终端由负转正的预期有望逐步兑现,优质整车蓝筹股业绩有望改善。
财通证券分析师认为,考虑上半年的高基数因素,行业已经进入企稳回升的阶段。在厂商促销配合国家降税惠民等多重利好下,终端需求将持续回暖,批售数据逐步向零售端收敛,将开启逐月或逐季改善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