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

昔日流动儿童考上哈佛:不折叠的“蒲公英”

2019-05-16 14:50 新华网

在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里,折叠城市分成不同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不同空间的人小心翼翼地相互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2017年,郝景芳来到北京第一所民办公益性质、面向流动儿童的初中蒲公英中学做志愿服务,在和这些身为流动儿童的孩子们相处过程中,她看到现实中一个(一支)“不折叠”的蒲公英。

2019年的春天,蒲公英中学传来喜讯,该校2010届毕业生段孟宇被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录取,成为蒲公英中学第一位走入哈佛大学的毕业生。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段孟宇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心情:“2008年我去蒲公英读书的时候,从不曾想过未来它会怎么改变我的人生。但是11年来,它一直都在影响我,因为它,我后来才有机会去国外读书,也因此遇见了很多深深影响过我的老师、教授、同学和朋友。”哈佛大学校友、蒲公英中学校长郑洪为段孟宇写下寄语:“成就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好的社会。”

2017年夏季,新华网曾对蒲公英中学进行过报道,当时的蒲公英中学正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北京市统一城市规划,老校区将要被拆迁,建设中的新校区也因为资金不足被迫停工,当年九月即将入学的初一新生,他们的上学梦也许会被挡在无法竣工的新校舍门外。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蒲公英中学,旧校区已经腾空,但是留在那里的蒲公英独特印记和艺术气息还都在。三年前带着记者参观这所中学的志愿者赵镜,三年后还在这里如数家珍般讲述着蒲公英中学的点点滴滴,实际上她已经在蒲公英中学做了十多年的志愿服务。在画着生命树旁边的墙上,醒目地刷着大字:“笑破不笑补,哭辱不哭穷”。赵镜说,当时第一次来到蒲公英中学的郝景芳看到这个标语,突然立住,眼泪流了下来。

在蒲公英中学,生命树有着不寻常的含义。在校园里有着满墙镶嵌马赛克的生命树壁画:生命树深深扎根,绽放着蒲公英一般的花朵,五彩斑斓。这源于美国费城大学美籍华人教授叶蕾蕾的“环境改变心灵”理念:从环境到心灵,在绝望的地方发现美,用艺术重建因贫穷而破碎的社区。每一幅画、每一道彩绘、每一片马赛克的镶嵌都是叶教授、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而成。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当同学们之间出现矛盾时,孩子们会画出问题树与生命树,用一条条枝叶分析和解决问题。

崭新的校区就在离旧校区不远的马路对面。洁白的教学大楼在周围的环境中成为一道风景线。在社会各方的爱心援助下,新校区终于得以竣工,新学期顺利开学。在短短两天内,络绎不绝的志愿者、家长、毕业生、在校生完成了蒲公英史无前例的大迁徙,保证了全体师生赶在取暖季到来之前搬入新校区,并在随之而来的周一开始在新校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在新教学楼入口醒目处,画着一幅新的生命树,树上长满了像果实一样的手掌印,黄手印来自于老师和志愿者,绿色的是学生的,红色的是家长的……这是所有参与搬家的人留下的最美好的期待和祝愿。新校区的4栋楼和相连的环廊连接处,又是一张新的画布,78岁的叶教授已经开始着手思考如何带领师生展开一次大型艺术创作。

正是午休时间,教学楼外充满欢声笑语,成群的老师和同学正在齐心协力运石头挖树坑,准备把一棵棵树苗栽种到楼前。蒲公英即将迎来从环境到心灵,再一次生机勃勃的迭代更新。

在宽敞明亮的新图书馆里,记者和远在美国的段孟宇进行了远程视频连线,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

段孟宇出生在河南周口一个特别小的村庄里, 全村不足200户人家。她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在这里生活,在村庄的小学里读书。父母在北京打工,她和弟弟留守老家,只有在过年时和暑假里,才会到北京跟爸爸妈妈团聚几天。2006年,在北京打拼了几年的父母决定让她和弟弟留在身边,并且在离家不远的一所民办学校入读小学。对于在外务工的家庭来说,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当时,段孟宇的父亲做麻辣烫的小生意,母亲在饭店打工,这样的工作让他们根本没时间来照顾孩子,并且在城里生活和读书也意味着在经济上更大的支出和负担。在当时,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拼尽全力能让家里出来个大学生。

蒲公英中心的校长郑洪曾经在哈佛大学求学,毕业回国之后投身于公益事业。更为重要的是,这所学校,一年的学费只有680元。直到今天,蒲公英中学的学费一直保持不变。2008年,通过亲戚得知蒲公英招生的消息,段孟宇的父母马上就让她来到这所学校上学。

第一次在心里种下哈佛的种子,是一次既偶然又必然的机会。每年,蒲公英中学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志愿者在这所学校进行志愿服务,其中,哈佛大学的学生组织利用春假时间从波士顿到蒲公英中学合作交流,已经有十年的时间。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为段孟宇打开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思路,让她看到原来世界那么大,外面还有那么多的大学。要继续读书,探索世界的梦想种子在段孟宇的心中就这样悄悄埋下。

段孟宇说,蒲公英中学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从创始之初就坚持的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合一的教育理念。郑洪校长坚持把接受合格优质教育的权力还给流动儿童,这也是蒲公英中学一直能够吸引很多老师、国内外的志愿者、捐方和社会各方爱心人士的地方。

在学校,她并不是一个“学霸”,但是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曾一直鼓励她要发挥英语特长,去报考世界联合学院(United World Colleges,UWC)。段孟宇说:“我所遇见的所有的蒲公英中学的老师们,都一直在用自己的默默行动和无私付出诠释着‘深度陪伴’和‘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含义。他们对学生的爱、鼓励和启发,让我有勇气去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

2013年夏天,段孟宇去柬埔寨偏远山村的一所小学支教。在柬埔寨的支教过程中,她想到了在蒲公英中学时外国志愿者给他们上课的情景。“看到那些孩子,我想起更多的是曾经的我。面对身份的转变,我不停问自己,这几周的短期支教到底能给这些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带来什么改变呢?支教结束时,我深深感到自己做的太少了。前段时间碰巧翻出我对这段柬埔寨支教经历的反思,忽然发现正是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萌发了想将来从事与教育和国际发展相关事业的想法。”段孟宇说。

段孟宇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2008年春季她进入蒲公英中学,就读于定向资助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郭氏班”。两年后段孟宇申请UWC并被录取。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段孟宇赴英国UWC学习两年。2015年,段孟宇从UWC毕业,获得戴维斯奖学金后前往美国路德学院 (Luther College)求学。毕业后,段孟宇一边工作一边申请硕士学习机会,在今年,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于8月入学。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爱心人士程婷宣布资助段孟宇在哈佛的学费。程婷表示:“在55岁生日时我做出捐助孟宇的决定,这是我的缘分,感恩能有这个机会!”

在感叹自己真的很幸运的同时,段孟宇也坦言:“中国超过一亿留守和流动儿童中,不乏比我天资更好更努力的人。如果他们得到和我一样的教育机会,我坚信他们也一定可以做出很多精彩的事情。”

据了解,迄今蒲公英中学已经培育了两千多名学生,其中超过80%的毕业生继续进入高中、职高就读,并且有八位毕业生获得全额奖学金在美国大学深造。

在郑洪校长看来,段孟宇的资质、条件和大部分的蒲公英学生没什么区别,之所以能一路“开挂”走到哈佛,郑洪校长认为:性格比成绩更重要,段孟宇并不是“尖子生”,但是她的个性沉稳,“心里总能惦记着别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开放的学习态度;勇敢面对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有乐观的父母以及亲密的家庭关系,这些都滋养着段孟宇的成长。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穆提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帮助个体变得成熟和自由,使其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大多数蒲公英中学的孩子,入校时成绩都不太好,有些甚至有了厌学情绪。郑洪校长认为,首先就是要让这些孩子们从对生活的茫然中找到生活的信心,点燃对于未来的希望。郑洪校长说,“教育就是应该引导孩子们进入一种兴致勃勃往前走的状态”,蒲公英就是从需要出发,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有兴趣就有机会,机会让每个孩子心中的天地更广。

在蒲公英的学生里有这样一句话:“进蒲公英时,我只想做一个好学生,离开蒲公英时,我希望做个好人。”郑洪校长笑称蒲公英中学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靠近完美”。在教育这条路上,她希望“一个都不能少”,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合一,让每一个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在蒲公英中学的微信公号上,有一组由老师和同学们写的文章,标题就是:《爱无折叠》。

责任编辑:解欣洁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