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是券商投行竞争新的主战场,试点注册制、跟投等诸多制度创新,对投行的定价能力、资本金实力、承销能力以及风控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对中小券商而言更是不小的挑战。日前上证报专访了西部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张永军,以这家西部地区的老牌券商为样本,管窥中小券商投行如何迎接科创板这场硬仗。
西部证券暂时还没有科创板申报项目,但是公司此前率先出资10亿元成立另类投资子公司,明确是为科创板跟投而设立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跟投上先行一步,其投行的业务逻辑也在重构。
投行业务逻辑已改写
“以往投行提供的更像是通道业务,收入主要依靠承销费用,现在要求券商跟投并且限定锁定期,其实更加考验券商的定价和研究能力。”在张永军看来,“跟投+限售”的制度要求正在改写投行游戏规则,对证券公司内部改革带来不小挑战。
首先申报项目已经不是投行单独能决定的事,需要更加重视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据张永军介绍,与以往IPO项目在通过投行内核后就可以上报不同,申报科创板项目需要保荐机构的投行部门、另类投资、研究所等部门统筹协作,真正做到 “保”与“荐”。
其次,公司不仅要严选项目,强化申报项目质量,避免保荐一些“伪科创”企业,还要“压实”定价。这需要深谙项目所处的行业逻辑,让估值定价回归理性。
最后,跟投的强制属性虽然从理论上讲使得另类投资子公司可以独立决策,但中小券商的另类投资子公司在项目储备、投资经验、投资方式上,与头部券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话语权上相对会弱一点。毕竟在头部券商的虹吸效应下,中小券商投行好不容易争取到的项目,被另类投资子公司直接否决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
跟投科创板“弹药充足”
对于市场疑虑的跟投可能会消耗券商大量资本金的问题,张永军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跟投无论是对大型券商还是中小券商,甚至是未上市券商来说,实际资金压力都不大。
一是从资金需求来看,目前科创板已受理企业的拟募资规模平均约为9.8亿元,即使按照最高5%的跟投比例计算,一个项目的跟投规模也就5000万元左右。对于大型券商或上市券商来说,自身资金实力强,资金压力并不大,还可以在必要时通过再融资、发债等多种途径进行融资。而对于非上市的中小券商来说,核心问题不是有没有资金进行投资,而是有没有好的项目让其进行保荐与投资的问题。
二是从保荐数量来看,理论上保荐数量越多,资金压力应该越大。但目前推荐科创板企业最多的保荐机构数量也没超过20家,中小券商即使有项目,数量也都在个位数徘徊,因此基本上不太可能超出可承受范围。
事实上,已有不少中小券商在加快融资动作、扩充资本实力,如东吴证券、山西证券、华安证券等中小券商先后发布公告披露再融资方案,拟通过短融、配股、可转债等方式进行募资,募集资金则用于增加公司资本金、优化业务结构等。
聚焦局部才有机会
科创板是券商投行竞争的新的主战场,业内的一个共识是,在净资本、风控、研发实力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头部券商将获得更多机会。那么,中小券商有无可能突围?
“资源聚集在头部券商是一个事实。”张永军承认,中小券商和头部券商在起步上就已经有差距了。首先,在项目储备上,目前能符合科创板定位、满足科创板申报条件的企业数量本身并不多,而头部券商在项目储备上具有先天优势。其次,头部券商的综合实力更强,尤其是定价能力和研究能力,与科创板的要求更加契合。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券商完全没有机会,在张永军看来,投行之间的竞技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头部券商有领跑的天然优势,中小券商在保荐数量上拼不过大券商,但中小券商可从某一细分行业,或在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内深度服务客户,若客户黏性较好,仍可在科创板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唯有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方能占有一席之地。据张永军介绍,西部证券科创板的储备项目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目前承做团队正积极备战,有条不紊地推进项目,争取尽快申报。当前,西部证券主要以增强自身团队实力、做好项目为第一诉求,并不过于担忧来自头部券商的竞争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