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

国际博物馆日丨民艺馆与美育的力量

2019-05-31 20:22 大众网

今天是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在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的主体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步由最初的搜集、收藏、保存各种文物标本,转向强调社会教育、文化传承、资源共享等公共文化服务。时至今日,博物馆在串联人类文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出愈加鲜明且深刻的作用和价值。

sCKNAL1rk2k1FTrV71zYk1l6b8eOmM5TqGLNNBeo.jpg

18日上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中国民艺博物馆、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组织中学生、在校大学生参加“走进中国民艺博物馆”系列美育活动。内容包括聆听民艺博物馆专业讲解、了解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感受传统工艺造物智慧、体验中华美学精神等内容。

据了解,中国民艺博物馆于1998年正式注册成立,由民艺学者潘鲁生创建,是山东省首家注册的公益性博物馆,以抢救、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为宗旨,集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功能于一体,留存文化记忆,发现生活之美,深化专业研究,传承匠心文脉。该博物馆特色鲜明,主要收藏民间生活器用及工艺品,收集民间生活文化档案,存录中国传统民间生活方式。藏品涉及我国农耕时代不同地域的民间生活物品,包括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用具、交通工具、服装饰品、起居陈设以及饮食厨炊、游艺娱玩器用等40多个品类,是中国传统民艺的实物文献收集和还原生活展示。

1gBUTlOvdXAI72IAq4g1YEnJwi4Bf9GJze90QeIx.jpg

博物馆现设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是高等艺术教育、设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习基地,为相关教学、科研和创作提供实物档案及文献支持,致力于培养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造物知识体系和工匠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与设计实践。博物馆长期开展中国民艺学理论研究与田野调研,在全国率先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组织实施“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开展“手艺农村——农村文化产业调研”,实施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研究,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工艺美术发展策略,会同国际文化人类学家开展民艺田野调研,建有中国民艺海外视频网站“中国藤”,建成传统工艺传承、弘扬、创新与衍生平台。博物馆创建以来,通过展览推广民艺文化、传统文化,长期陈列展示并定期举办专题展,向社会免费开放,先后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数十万人次。协同增进社会民艺传承共识,传播民间艺术种子,强调中华美学教育,该博物馆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工艺文化体验中心和传播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与教育基地。

xY07IphcaCGtW0wku4dYVFDMef7q4U8gHWtGLv1E.jpg

进入新时代,国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上升至国家文化战略的层面,这为我国文化、艺术及教育等各项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传统民艺保护、传承、创新、研究等工作的全面开启、纵深推进提供了重要契机。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连接着传统与未来,集合着保护、传承、创新、研究等功能,在新时代更需要进一步发挥其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的功能。2018年1月,中国民艺博物馆全面启动《中国民艺馆》丛书编纂工作,将数十年的民艺收藏集结成册,推向社会,意在打破时空壁垒,清除教育边界,将博物馆收藏的由广大民众集结智慧、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反哺社会、反馈于民,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全民共享,推进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有别于其他博物馆,中国民艺博物馆更偏向于对传统民间生活方式、文化方式、审美方式的记录,其中有乡土生活的诉说,也有昔日生活图景的回望,力图在百姓日用中保留属于我们民族的匠心文脉、生活记忆,建构起中华民族的生活美学。有别于经典文化中延续的精英艺术和美学品格,民艺是生活的艺术,以最淳朴的形式,承载着民间社会的道德追求、精神信仰、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知识体系。千百年来,民艺寓无形于有形,遍及日用民间,通过最广大的民众的创造,以“致用利人”为根本遵守,以“物”与“美”的质朴形式,融会时代、民族、地域的文化积淀和创造智慧,传续工艺之道、生活之美、文化之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象和美学精神的重要承载。

据悉,《中国民艺馆》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初步计划出版30册,由山东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目前编纂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该套丛书以中国民艺博物馆的馆藏藏品为基础,将中华传统农耕时代的民间造物艺术进行集中整理展现,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用、艺等多个方面,包括绣花衣裳、绣花裙子、百鸟绣屏、花格子布、猫蹄花布、戏曲服装、戏曲纸扎、枕顶、云肩、兜肚、剪窗花、花饽饽、皮影、扑灰年画、木版年画、刻葫芦、面磕子、油灯、锅碗瓢盆、烛台、车把式、家把什、老招幌、书本子、玩具、家具、玻璃画等。

该丛书不以严格的学术分类分册,主要是从作品赏析的角度出发做好每一本。丛书定位在传统文化传承普及和青少年民艺欣赏学习的层面,通过实物拍摄表现民艺作品的审美意象,适当增加民艺作品的文化传承、工艺匠作等方面的解读,做到总体有风格,每册有特色,具有欣赏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做成一套图书博物馆和纸本民艺馆,争取以全新的面貌呈献给读者一套家庭美育的民艺馆。

通过这套丛书,读者将更清晰、更细腻地感知民艺的造型形态、材质肌理、纹样色彩和生活磨砺的岁月感,了解一件民艺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生活状态,在纸页翻转中流连于民间造物文化、醉心于传统生活美学,进而树立起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认识民艺、感受民艺、珍视民艺、学习民艺、传承民艺、创新民艺的文化自觉。尤其是引导中小学生深入感受中华民艺的生活、手艺的世界,让他们回归生活本身,于朴素的情感和趣味中体会创造的美妙,当生活的艺术家。鲁迅先生早年就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又安。”(《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素质教育和美育作为道德的支柱,至关重要,因为培养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人应该从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审美理想开始抓起。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希望“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值5·18国际博物馆日,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中国民艺博物馆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组织的“走进中国民艺博物馆”系列美育活动,使孩子们亲近民艺,与传统对话,与生活亲和,感受中华传统造物智慧、体验中华美学精神;同时希望借助《中国民艺馆》丛书,让社会民众再次凝视民艺之美,感受生活之美;也希望丰富多姿的民艺回归朴素的生活,哺育滋养一代代人的生活,在造物的智慧、用物的享受、爱物的快乐中寻得更美好的境界,以生活的艺术和中华美学精神涵养民族文化之心灵,以万千生活主体的创造推动中华民艺复兴。

责任编辑:徐可芒
0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