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科创板”两地上市模式正成为部分港股上市公司尤其是生物医药类公司所青睐的路径。截至目前,昊海生物科技、复旦张江等公司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得受理,去年年底登陆港股的君实生物也表示拟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与此同时,在港交所上市新规运行已满一年的背景下,香港生物科技板仍是科创板重要的竞争对手。由于已经搭设红筹架构、希望开拓国际市场等原因,部分生物医药类企业依旧将海外市场作为上市目的地首选。
纷纷启动回A计划
自科创板推出以来,意欲通过科创板市场完成“H+A”布局的港股上市公司逐渐增多。君实生物于2018年12月24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是港交所生物科技IPO新政推出后上市的企业。截至目前,君实生物尚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以目前H股股价计算,君实生物总市值超过200亿元,符合科创板上市的第五套标准。
对于这些考虑“H+科创板”上市模式的企业,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除了科创板落地的进度超出预期展现出吸引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H股内资股暂时无法实现流通,而通过“H+科创板”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日前发表网志也提及,上海推出科创板,会让新经济上市的蛋糕越做越大,香港也会同样受惠,比如有一些企业会考虑“H+A”的双重上市安排。
除了上述采取“H+科创板”模式的公司以外,港股上市公司微创医疗分拆间接控股子公司心脉医疗赴科创板上市,也是港股公司回A的案例之一。另外受理企业中,也有放弃港股直接转投科创板的公司,比如海尔生物医疗就终止了发行H股股票的计划,改赴科创板上市。
上市资源竞争仍然激烈
在科创板展现吸引力的同时,交易所之间对于优质标的公司的争夺依然激烈。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8日,共计有27家生物医药领域的公司申请科创板上市,绝大多数采用第一套上市标准,目前尚没有未盈利的生物医药类公司申报科创板IPO。
从目前未盈利企业选择上市目的地的情况看,香港仍是重要的选项。港交所数据显示,至今年4月底,上市新规生效以来香港市场共有9家生物科技公司发行新股,包括没有营业收入的7家公司。另有1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已递交了IPO申请。
华泰证券医药生物分析师代雯表示,整体而言,科创板借鉴了美国、香港等成熟市场的经验,制定了分层次的上市条件,上市市值及财务标准的条件更为多样化,标准高于香港市场及美国市场。
按照科创板规则,对于尚无营收的医药生物类企业而言,只能按照第五套标准申请,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对于有营收未盈利的企业而言,则可以选择第二至第四套标准,但均需满足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
比较而言,这一标准要高于港交所的要求。港交所的核心要求在于:预期市值不少于15亿港元;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经通过概念阶段,即已通过一期临床试验,并且主管部门不反对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等。
多重因素影响企业选择
谈到上市目的地的选择,一家已有产品进入临床二期的医药创新企业人士坦言,公司此前已经搭建了红筹架构,因此不想更改上市的路径,首选目的地仍是香港。
据了解,在上海张江生物医药类企业聚集地,有相当一部分生物医药类企业均搭建了红筹架构。一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人士分析表示,对于这部分企业而言,虽然科创板允许尚未在境外上市的企业以红筹模式申请上市,但是市值及财务指标“门槛”较高。而若要拆除红筹架构转投科创板,又要付出相当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因此这类企业大多持观望态度。
同时,一些企业也透露,除了希望尽快完成融资以投入研发以外,公司自身的定位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希望拓展海外市场,那么港股或者纳斯达克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如果更看重内地的政策红利,则倾向于科创板。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分析,境内上市费用较低,投资者对科创企业较熟悉,易于理解公司商业模式,是科创板的优势所在。短期看,科创板各项机制监管成熟度与纳斯达克仍有差距,红筹架构、VIE架构公司对境外市场更为信任;但长期看,随着上市制度不断完善,更多中概股企业将加入到回归大潮中。